正文 第四十八章 骨骼係統疾病(二)(3 / 3)

(17)山楂20克,柳枝20克,水煎服。每日2次(適於老年人腰腿痛)。

(18)核桃仁60克,切細,注以熱酒,加紅糖調服(適於腎虛腰痛)。

腳病

腳扭傷

腳扭傷痛,可采用如下的自然療法:

(1)生物全息療法:刺激患者第二掌骨橈側之足穴。浙江某大學機械係學生蘇某,19歲,因打排球足扭傷,經生物全息療法治療後,當時即痊愈,仍可打排球。又該係學生路某,19歲,因踢足球時小腿骨折,醫院用石膏綁好,但腿痛不止,特別是晚上叫痛不止,全室同學睡眠均受影響。用生物全息療法治療後,腿痛乃止。

(2)按摩:用醋擦、搓、搽、塗,輕輕按摩,效果不錯。

(3)冷敷:急性扭傷後,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組織水腫,皮下血管遭破壞形成血腫。此時按摩會加重損傷,熱敷使血管擴張,充血加重,滲出或出血增多。而冷敷(用冷水或冰水)局部外敷,可使毛細血管收縮,從而減輕充血、滲出和出血。一般在扭傷1~2天後,局部滲出或出血停止,再用熱敷,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快腫脹消退。

足跟痛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多少路,腳跟一天不知要踩多少次地。這是靠人的足跟皮膚和跟骨間的一層叫跟墊的彈性脂肪組織,在身體負重時起到重要的緩衝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跟墊組織也會產生退行性變。在不斷負重,尤其是受重力衝擊時,纖維間隔被撕裂,脂肪組織擠出空隙,當足底再承受壓力時,就直接伸達到跟骨。日久,跟骨局部皮膚增厚,跟骨結節處骨刺形成。老年人患跟骨骨刺後,起初感到腳下足心刺痛,足底有繃緊感,特別在站立過長或行走高低不平的路麵或下樓梯時用力過重,疼痛更為顯著,一般休息後好轉。但急性發作時,足底輕微腫脹,跟骨結節處有明顯的壓痛點。X線攝片證實,跟骨結節處有尖狀凸出的骨刺形成。足跟骨刺引起的足跟痛,不需要手術治療。患者應盡量少站立,避免過多行走,每天臨睡前用熱水浸足。患者應穿帶有軟墊的鞋,不要穿硬底鞋,或者在鞋內後跟處放置軟墊,減輕負荷。冬天則要注意足跟部的保暖,以防寒濕。

足跟痛,可采用米醋浸腳療法。取米醋1000毫升,加熱至腳可浸入的溫度,每天浸半小時至1小時,1個月可痊愈。也可取食醋30克,大蔥頭4~5片,陳皮不分鮮幹放50克左右,生薑4~6片(最好是鮮薑),白酒50克即可。水溫稍高些,水要超過腳麵,浸泡時間一般在15分鍾左右,其間水溫變低時,可兌熱水。

腳底痛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詹姆斯教授,對腳底痛有一套運動操。其做法是:離牆1~15米,麵壁而立,做右腳運動時,左腳在前,右腳在後(腳趾均向前),雙手與肩齊平按牆。右腿要直(不要屈膝),腳板貼地。開始時,上身慢慢向牆靠,手肘漸屈,此動作旨在拉緊小腿及腳板,停留數秒鍾還原。

換成右腳前,左腳後的站立姿勢,做左腳運動。每腳做操10次,1次做3~4下。3個月後,腳痛會明顯好轉,以後堅持做,腳痛便永久消除。

小腿抽筋

小腿抽筋,又名小腿痙攣,腳抽筋,吊腳筋。凡是體弱氣虛的中老年人,常患此病。尤以晚上入睡時最易發作,有時因打個哈欠或伸個懶腰或腿腳伸展快些,都會引起小腿痙攣。

夜間睡眠,往往易出現小腿痙攣,酸痛難忍。每日口服維生素E300~400毫克,連服3~4天,即可痊愈。

快速解除腳抽筋,緩解疼痛的方法有:

(1)穴位按摩法:每日堅持對人中穴、承山穴按摩2~3次,每次2~3分鍾,使穴位處感到酸、麻、脹為宜。或按摩承山穴、陽陵泉穴(附圖11),每次15分鍾,每日1次。

(2)手扳腳板法:一旦腳抽筋,立即把腿伸直,然後用兩手將腳板和腳趾一起向上扳,小腿肌肉痙攣就會緩解,很快便恢複正常。

(3)推摩胸腹法:如預感腳抽筋發作或已經發生時,應立即仰臥床上,先用右手掌平按胸口,緊接著自上而下移向左腹部,並按順時針方向繞腹加壓推摩4~5圈,再換左手掌以同樣方式作相反方向推摩4~5圈。然後用左、右手掌交替從胸口垂直加壓推摩至小腹,自上而下來回各4~5次,腳抽筋即可望解除。

(4)掌熱敷法:將雙手對搓至掌心發熱,隨即以掌心按摩小腿肌肉(腓腸肌)4~5分鍾,每日3~4次,睡前1次。

(5)刺激法:用鬆節油、樟腦油搽搓患處,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