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電刺激法的最佳項目,莫過於健美訓練。除了傳統的體能訓練外,局部與全身,尤其是缺陷部位,如能匹配相應的電刺激,則可達到快速增強肌力、平衡與協調肌肉群,使形體改造收到隨心所欲的效果。
神經阻斷療法
神經阻斷療法,是用一定濃度的藥物選擇性地阻斷傳導痛覺的神經纖維,從而達到鎮痛目的。它不影響感覺、運動等功能,更不會成癮。用這種方法能治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及帶狀皰疹等疼痛性疾病。對於發病率很高的頸肩痛、腰背痛等,神經阻斷療法除能使局部消炎、消腫、止痛外,還可打斷長期形成的惡性循環,促使疾病逐漸痊愈。晚期癌症患者大都會產生劇烈疼痛,神經阻斷新療法,雖不能治療癌症,但能代替麻醉性鎮痛藥物,使病人既維持無痛狀況,而又保持其他感覺及意識清醒,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命。所以,神經阻斷療法已成為治療癌痛的理想方法。
誘惑的刺激
蜂刺療法
蜂刺療法是一種特殊的刺激療法,即蜂療。將蜜蜂放在患者的某個部位,蜜蜂將蜇針紮進患者的皮膚,蜂毒射入患者體內,經幾個療程之後,患者症狀會明顯好轉。
蜂毒治病的原因是:蜂毒汁含有多肽類物質,具有調節神經係統的功能。可用於通經活絡,消炎鎮痛,抗風濕,防治輻射病,降低膽固醇。采用蜂刺方法,用家養的蜜蜂蜇針刺病人體表的作用點,蜜蜂毒汁可以全部進入體內,蜂毒中的全部物質和毒素發揮作用,便抑製了大腦皮質支配區的疾病興奮灶,切斷了疾病的惡性循環,使神經中樞功能恢複正常,紊亂的代謝得到糾正,病人能較快地恢複健康。
蜂刺療法,運用蜂毒毒液的藥理作用:有較強的抗痙攣功能;有抗炎鎮痛作用,並能直接抑製炎症反應過程;能消除微血栓的形成,具有防止動脈硬化作用;能殺傷癌細胞,具有抗癌作用;還有抗菌、抗輻射、增強機體應激能力等功能。
蜂刺療法,已能治療關節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嘴風(麵神經炎),偏頭痛,腦中風後遺症,各種神經痛,支氣管哮喘,硬皮病,紅斑狼瘡,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腦血栓,癌症,肝硬化等80多種疾病。
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在我國民間經常采用,他們用銅錢或銀圓蘸上麻油,在人體皮膚表麵反複刮拭,直至出現紅色瘀血為止,使病症得以解除。民間刮痧,對於中暑以及因風寒邪氣侵入機體而引起的頭暈、胸悶、惡心、肢體麻痹等疾病確有手到病除的良效。
台胞呂季儒教授以經穴學說為指導,創立循經走穴的科學刮痧療法,賦予刮痧這一古老民間療法以現代醫學的新生命。他把人體比喻為一棵樹,同樣需要除蟲(排毒)、澆水(補氧)和施肥(調理)。而刮痧的作用就在於調血行氣,疏通經絡,活血祛瘀,把阻經滯絡的病原呈現於體表,使病變器官、細胞得到營養和氧氣的補充和發生活化,從而恢複人體自身的愈病能力。他用具有涼血作用的水牛角作刮痧板,取代沿用千年的銅錢、銀元等為刮痧工具,用具有潤滑、清毒與疏經通絡作用的“活血乳”取代民間習用的麻油等。
刮痧療法,對多種疾病有療效。如腰彎如弓的老婆婆,刮痧後即伸直了腰板;肩周炎患者,經刮痧後能高舉雙手;高血壓患者血壓明顯下降。刮痧配合拔火罐,可消除妊娠紋,使產後婦女鬆軟下垂的腹部恢複如初。並且刮痧療法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簡便易學,無不良反應,適用於男女老少。此外,還具有減肥和美容的功效。
熨鬥療法
熨鬥療法,是用熨鬥熨人身。用熨鬥療法,對肩臂疼痛,便秘、發冷等症十分有效。但並非身體每個部位都可以熨,例如腹部就不能加熨鬥,以免內髒受到壓迫。也不能使用蒸氣熨鬥,而且熨時須墊一條毛巾。
熨鬥療法,可用一般家庭用的電熨鬥,而溫度通常應調到200℃左右。可熨的部位包括腳板、臀部、背部、大腿等處,一般1日熨20~40分鍾。
熨鬥療法,熨鬥所發揮的療效,主要來自它發出的平均熱量,同時熨鬥發出的微量電磁波對療效也有幫助。
熨鬥療法的功能,是能消除身體的緊張,使肌肉恢複柔軟,同時將體內多餘的磷酸氣及乳酸排出體外,使氧氣經皮膚透入體內,刺激靜脈的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令血液流通及新陳代謝過程更加活躍。
熨鬥療法的功能,與其說是治療某種疾病,還不如說是提高人體自愈的能力。
食熨療法
食熨療法,屬於中醫外治法,即用某種食物加熱後,熨燙身體的某一部位,通過熱感機體內部,達到健身之目的。
鹽熨法
鹽熨法是將食鹽放入鍋中爆炒,達到適宜溫度時,裝進一布袋,置於手心、足心、背心、脘腹等處進行熨燙,每次10~15分鍾。可以用來治療腹瀉、痛經、輸卵管不通、嘔吐、寒濕、腹痛、手腳抽筋等疾病。
蛋熨法
用一雞蛋或鴨蛋在水裏加熱,溫度適當時,置於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處,來回快速地滾動,每次10分鍾左右。主要用來治療室溫腹痛、四肢厥冷、傷風感冒、腹瀉等症。
蔥熨法
先將鍋炒熱後,再放適量大蔥絲,炒兩分鍾後,一起放入布袋裏,熨燙病人背、頸、前額等處。每次10~15分鍾,可治療風寒感冒、背心涼、痰多氣喘等多種疾病。
醋熨法
將食鹽炒熱後,放入研細之香附30克,再灑陳醋炒勻,加入布袋,熱熨手心、足心、腹部等處。每次10~20分鍾,可治療四肢厥冷、氣痛瘀血腫塊、血腫塊、發熱驚風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