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2 / 3)

如果用這個理論來考察主持人節目和受眾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這個受眾需求多元化的時代,筆者以為意義更大。簡單地說,使用與滿足理論的中心問題就是:人們為什麼要使用媒介?他們用媒介來做什麼?為什麼受眾特意選擇某些類型的媒介而忽視其他類型?為什麼人們首先閱讀報紙的特定版麵?為什麼人們選擇這個電視節目而不是其他的?這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它表明了受眾不是被動的,而是積極地與媒介互動,事實上,他們是出於某種目的使用媒介,而不是相反。這種心理理論主要關注影響媒介選擇的受眾的興趣、需求、態度和價值觀等。(〔美〕柯克·約翰遜著,展明輝、張金璽譯:《電視與鄉村社會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頁。)

我國主持人節目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在這二十多年來,傳媒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受眾從少到多,從不成熟到成熟,從單一到多元,如今,一個需求多元化的多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受眾不僅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和機會,更有掌控媒體的欲望和能力,傳受之間界限的模糊更為這種轉換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現代受眾出於何種需求選擇何種媒體接觸,選擇媒體中的何種節目進行接觸,為什麼接觸,有什麼樣的目的和動機,都是如今媒體工作者應該著力研究的課題。

那麼,新時期受眾的訴求和對主持人的期望究竟是什麼,它們對主持人和節目的未來會產生如何的影響,這便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點。

〖3〗一、從受眾的個性化看主持人的個性化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媒體資源貧乏,報紙、廣播、電視的各類報道和節目內容相近、形式相似,類型單調,“給什麼看什麼”可以說是那個時期對媒介與受眾之間關係簡練而準確的描述。受眾被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不是“多元”的個體的組合,媒體資源的簡單貧乏導致了受眾的“統一化”趨向,“個性”是一個頗為奢侈的名詞,它與主持人無關,更與受眾無關。進入新的世紀以來,媒體資源的豐富和多元,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受眾的收視習慣和收視行為,受眾不再是那個“應聲倒地”的任由媒介擺布、控製的群體,而是一個有個性、有思想、有理想,並希望和媒體不斷互動的群體。

受眾群體特征的明顯變化,勢必使傳播者和傳播內容發生一係列的變化,主持人更應該與時俱進,針對不斷變化的受眾群體,調整自身的傳播策略和主持風格,以贏取目標受眾的尊重和喜愛。

“個性”首當其衝是未來節目主持人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無個性無風格必將死亡,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千真萬確。未來學者托夫勒說:“向未來挺進,就必然要脫離標準化,脫離產品的劃一化,脫離千人一麵的藝術。”(〔美〕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衝擊》,新華出版社1996年版,第237頁。)未來節目主持人的發展必將是主持風格的個性化和傳播內容的個性化。

主持人的個性化,筆者在前麵已經談了很多,在這裏想再次強調的是,所謂真正的個性,應該是主持人獨一無二的品質和獨立自我的精神。吉妮·各拉漢姆·斯克特在分析美國談話節目超級明星拉裏·金等人的成功時肯定地說:“最關鍵的因素還是主持人的個性,他們每一個人都很有魅力,獨一無二的品質使他們的節目得以流行”。(〔美〕吉妮·各拉漢姆·斯克特著,苗棣譯:《脫口秀》,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頁。)主持人應該相信,受眾並不是一批毫無思想的烏合之眾,現在與多年前僅僅喜歡俊男靚女的時代也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主持人的個性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應局限於外表的個性,比如個性的打扮、個性的輔助手段、另類的語言表達方式,而應該是思想的個性、語言的個性。這種個性有時處於一種隱性存在的狀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品味,才能發現其中的魅力。就像剛主持《實話實說》時的崔永元,他的冷幽默、自嘲,甚至於他的微笑,都是經曆一段時間後才被大家認可、喜歡和賞識。真正的主持個性,並不是一蹴而就、一觸即發的瞬間行為,而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經得起觀眾挑剔的具有持續性發展的潛能。

觀眾所熟知的一些節目主持人如白岩鬆、王誌、水均益、方宏進、崔永元、楊瀾等都不是一坐上主播位置就成為名主持人的,他們當中有做過長時間記者的、有做過大學老師的、有當過節目策劃的,他們的主持個性也都是在長時間的主持過程中摸索出來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他們都非常重視知識的學習、文化的汲取。白岩鬆著名的“渴望年老”的表白即表達了這樣的意思。〖H〗〖HF〗我心目中比較理想的主持人,他應該是一個過40歲的男人,他會更加客觀、冷靜,但是穿透力極強;他思想更加成熟,並且具有極大的悲憫之心;他做任何事情,狀態會很平和,卻把激情藏在心裏,每句話裏都能讓人感受到背後的激情洶湧澎湃。我喜歡這樣的節目主持人,我希望10年後的自己就是這樣子。〖H〗這正是他主持個性的真實寫照。歲月會老,年華易逝,但真正有價值的思想卻能永存於人們心間。未來的節目主持人,未來主持人的發展,真正的有殺傷力的武器,還是那個詞:個性——思想的個性才能帶來主持的魅力。

〖3〗二、從受眾接受的親近感看主持人節目的本土化發展

最近幾年,從電視民生新聞到電視新聞故事的流行,從“說新聞”形式到新聞故事的演繹,不管是《阿六頭說新聞》、《南京零距離》、《元元說話》還是目前持續走紅的江西電視台《傳奇故事》、湖北電視台《真情》、四川電視台《黃金30分》、浙江電視台《大家》,這些節目最大的看頭就是主持人的本土化語言表達方式和故事的真實性表述。這裏的本土化指的是,為了拉近受眾與新聞之間的距離,增強新聞傳播的效果,有意模糊受眾與傳者之間的界限,以新聞的接近性原理為依據,塑造主持人的本土化形象,並對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

民生新聞從興起到現在,主持人的方言播報一直是重要的支撐點,也是吸引人們收看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國各地有多少檔方言新聞節目不得而知,但據筆者了解到的,它們都是本區域收視率最高的新聞節目,受眾喜好程度可見一斑。民生新聞的理念是“新聞的主角是平民、新聞的視點是平民”,這是它成功的關鍵和精髓所在。新聞學理論認為,受眾最歡迎的電視節目永遠都是本土化的節目,因為這些本土化的節目更加切合了受眾的心理趨同性要求。著名媒介學家icard也曾經說過:本土化的節目永遠優於臨近地域文化的節目和好萊塢之類以世界為舞台的節目,更受大眾的歡迎。在這裏,新聞的接近性成為人們是否接觸媒體、接觸何類媒體以及如何接觸媒體的重要指標,所報道事件和事物的區域性、本地化成為新聞價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考量標準。

受眾需求的變化直接引發了作為傳播者的主持人主持方式的突破,方言主持也許隻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的轉變,但它改變的其實是傳播的內容——對節目進行係統性的本土化改造。在方言新聞節目中,新聞的主角是平民,素材幾乎都是源自老百姓日常生活和體驗的原生態事件。此外,節目在主持人選擇上大多是“去明星化”,他們大多是三四十歲的中年男性,長相普通,但感覺親切,語言幽默、詼諧,就像是街頭巷陌有些貧嘴的普通鄰居。節目演播室的設置也比較平民化,大多被設置成說書場的形式,這樣更容易拉近和觀眾的距離。這些做法都能夠增加平民化色彩和親和力,引起普通民眾的共鳴,得到這些人的支持。(孫靈囡:《方言新聞節目的受眾分析》,人民網——《青年記者》。)

事實證明,民生新聞也好,新聞故事也好,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收視率,正是因為節目主持人能夠站在受眾的立場上,把一天中發生的新聞以本地話的方式演繹出來,一開口就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以“不同年齡的新聞當事人用不同的方言講新聞”為特色的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公開宣稱:“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隻有地方的,才是全國的。”(顧芳芳、韓燕、王健:《用杭州話說新聞:城市電視台新聞本地化的思考》,《新聞實踐》2004年,第4期。)當然,方言演繹隻是一種方式,更重要的內涵是媒體和傳播者都已經意識到,在人際關係日益疏離的現代,人們隻有借助大眾媒體的渠道來了解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周圍的世界,而以往對這些的了解恰恰是通過親朋好友、鄰裏鄉親,因此,主持人在這裏其實扮演的就是一個隨時隨地可以提供所需信息的本地“小靈通”的角色。在未來主持人的發展過程中,“去明星化”的名主持人將是另一條更廣闊的道路,因為他們生活在普通人中間,為普通人而工作,清楚普通人的酸甜苦辣,他們懷著美好的新聞理想,堅持自己的“本地化”原則。因此,筆者以為,節目的區域性、本地化,主持人的服務性、去明星化、大眾化將是一條廣闊而實際的未來發展之路。

〖3〗三、從受眾對媒體的互動需求看主持傳播的人際化發展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的受眾會像今天這樣對媒體有如此強烈的互動需求,有人曾戲稱主持人未來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這些都有強烈欲望想成為主持人的觀眾,在如今的一些節目中,隻要主持人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讓媒體邀請來的現場觀眾成為場上的主持人,他們懷有傳受互相轉化的強烈願望,隨時準備著成為傳播者。

長期以來中國傳播體製的落後使傳播者一直處於高高在上的優越地位,根本無視受眾的需求,但如今這種狀況已經獲得巨大的改善。因此,未來主持人的發展,應該考慮從人際傳播出發,重視傳播中的人際關係、人文精神,發揮人際性優勢,體現對受眾的尊重、理解和嗬護,淡化大眾傳播工具性一麵,從而實現傳者與受者在傳播關係上的真正平等。

具體地說,主持人的平等和尊重意識要加強,一旦受眾的主體意識覺醒,其對傳播過程中的平等、客觀、公正就會有更高的要求,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要時刻創造出雙方平等溝通的機會和平等對話的平台,要時刻站在受眾的立場,想受眾之所想,問受眾之所問,真正做到這點,主持人首先要把姿態放低,從人際溝通一對一的立場出發,把自身放在一個為受眾服務的社會角色上,以一個負責任的職業者身份對待一個需要提供幫助的受眾。

其次,主持人是大眾傳媒利用設置有生命力的人來進行傳播從而達到人際傳播效果的“活工具”,未來的大眾傳播重點關注的將是人文精神的傳遞和弘揚,這也是目前電視節目中最欠缺的一點。主持人可以利用自身的人際優勢和個人魅力,打造節目的人文主義品牌。

此外,主持人的互動意識要加強。正如上文所述,受眾都有想做節目主持人這一點並不可怕,主持人恰恰要利用受眾越來越主動的特點,給觀眾更多的表述時間,更自由的表述空間,這恰是主持人節目成功的表現。

〖3〗四、從受眾的專業化程度看主持人節目的專業性發展

由簡單播報到個性主持,是主持人主體化介入的一個過程。隨著主體性的深入,對主持人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這也是未來主持人麵臨的最大難題。隨著分眾時代的到來,頻道專業化和大眾傳播的窄播化是必然的趨勢。美國學者約翰·梅麗爾和拉爾夫·洛溫斯坦1971年曾提出一個著名的ES循環說,認為人類的文化發展如果以傳播方式來進行劃分,則大致分為精英文化(E)——大眾文化()——專業文化(S)三個階段。(蔡騏、蔡雯:《美國傳媒與大眾文化》,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頁。)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埃米爾·塗爾幹也曾陳述過類似的基本原理,即隨著有機體或係統的成熟,它們可能會逐漸出現某些愈加分化和複雜化的特征。(〔美〕德弗勒、鮑爾-洛基奇著:《大眾傳播學諸論》,新華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頁。)大眾傳播學的研究者德弗勒等人後來根據這一設想,結合電子傳播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做出了媒介係統將變得更專業化的推斷,許多專家預測,未來的大眾傳媒將會全麵進入ES階段。(高貴武:《解析主持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頁。)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頻道專業化和傳播窄播化勢必使受眾的專業化程度提高,而專業的受眾一定會對主持人的專業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傳播效果研究證明,人們更願意相信來自權威的信息,也更容易被權威的信息所說服,達到較為理想的傳播效果。美國耶魯大學的學者卡爾·霍夫蘭認為:“我們有可能來區分威望的構成部分:知名的,專家和公正無私。如果傳播者被認為是在他談論的領域裏的專家,或者是他處於不會從他所鼓吹的改變中得到好處的地位,他們就會比那些不被認為是專家和客觀的傳播者有效果。當傳播者被認為具有可靠和可信賴的這兩種品德時,就會產生最大效果。”(轉引自〔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6頁。)擁有專業精神的節目主持人,首先考慮的是觀眾的需求和節目的價值,使手中的話筒能夠體現出傳媒具有社會公器的職責,而主持人即是社會觀察者、事實報道者、意見領袖者以及資訊流通領域裏的“把關人”。隻有這樣,主持人才能在傳播過程中建立起自身的權威。

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主持人不僅可以贏得觀眾的喜愛、信任,從而提高信息傳播的可信度和權威感,更重要的是,擁有專業知識的節目主持人可以獲得與專家平等對話的資格,其實,目前已經有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節目如心理訪談類節目、法製節目、新聞評論節目等嚐試采用專家型主持人以取得不俗的口碑。可以說,專家型、學者型、知識型的主持氣質應成為未來節目主持人的第一追求。

未來充滿未知數,主持人的發展也是這樣。也許,再過20年,我們回過頭來看如今的節目,會看到許多幼稚甚至可笑的地方。但這並不要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中國節目主持人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主持人半個世紀以來的曆程,不成熟不完美才是真實。如今,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傳媒有很多機會,更有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節目主持人如何在一個新的曆史轉折點把握機會,創造奇跡,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放在所有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前麵。我們拭目以待。

〖H〗〖H2XS〗附錄

中外著名節目主持人簡介〖H〗

〖H〗〖02,+30mm。122mm,〗〖H〗〖H4”XS〗白岩鬆〖H〗

〖JM01,+34mm。57mm,#〗〖HH〗出生地:內蒙古海拉爾

〖HH〗教育背景:1985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新聞係

〖HH〗媒體經曆:1989年畢業分配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報》工作。1993年參與創辦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並於同年5月1日《東方時空》開播節目中任第一欄目《東方之子》的出鏡主持人。1996年,任改版後的《東方時空》總主持人,現擔任《新聞會客廳》、《新聞周刊》的主持人。

〖H4”XS〗水均益

〖JM02,+37mm。56mm,#〗〖HH〗出生地:甘肅蘭州

〖HH〗教育背景:1980年考入蘭州大學外語係英國語言與文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HH〗媒體經曆:1984年起在新華通訊社國際新聞編輯部任編輯和記者,1989年至1991年,被派往埃及任新華社中東總分社駐外記者。1993年,加盟中央電視台,任《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的記者、編導,目前是《東方時空·高端訪問》和《國際觀察》的製片人和主持人。

〖H4”XS〗敬一丹〖H〗

〖JM03,+43mm。40mm,#〗〖HH〗出生地:哈爾濱

〖HH〗教育背景:1980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獲播音主持碩士學位

〖HH〗媒體經曆:1993年創辦並主持《一丹話題》欄目,1995年起任《焦點訪談》、《東方時空》主持人至今。連續獲得3屆“全國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H4”XS〗王小丫〖H〗

〖JM04,+44mm。54mm,#〗〖HH〗出生地:四川涼山

〖HH〗教育背景:1989年四川大學經濟係畢業

〖HH〗媒體經曆:畢業後在一家經濟類報社當記者,1997年進入中央電視台經濟部工作。2000年主持《開心辭典》一舉成名。曾榮獲“華鶴杯”全國電視經濟節目主持人十佳獎和最佳評論獎,首屆中國電視界“最受歡迎女主持人獎”。

〖H4”XS〗曲向東〖H〗

〖JM05,+38mm。54mm,#〗〖HH〗出生地:山東淄博

〖HH〗教育背景:199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文學專業

〖HH〗媒體經曆:先後從事過電視編輯、攝像、編導,作品多次獲得中國科協和國防科工委嘉獎。1997年8月成為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記者。1999年8月起任《經濟半小時》主持人,2000年8月,擔任中央電視台《對話》主持人。現任央視《大家》主持人。

〖H4”XS〗李詠〖H〗

〖JM06,+47mm。45mm,#〗〖HH〗出生地:新疆

〖HH〗教育背景:1991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係

〖HH〗媒體經曆:1991年進入中央電視台,1995年擔任《天涯共此時》主持人,1998年主持《幸運52》一舉成名。2004年擔任《夢想中國》總設計師,目前兼任《非常6+1》節目主持。

〖H4”XS〗柴靜

〖H〗〖JM07,+34mm。57mm,#〗〖HH〗出生地:山西

〖HH〗教育背景:1995年畢業於湖南長沙鐵道學院

〖HH〗媒體經曆:1995年主持湖南文藝廣播電台《夜色溫柔》節目,後在湖南電視台主持《新青年》節目;1998年至北京廣播電視學院進修電視編輯;2001年擔任央視《東方時空·時空連線》主持人;2003年4月,成為央視《新聞調查》出鏡記者,“零距離”報道“非典”。〖H4”XS〗王誌

〖H〗〖JM08,+45mm。46mm,#〗〖HH〗出生地:湖南橫山

〖HH〗教育背景:1989年湖南師範大學中文係碩士研究生畢業

〖HH〗媒體經曆:畢業當年被分配到湖南電視台新聞節目中做新聞記者;1994年2月進入中央電視台擔任《東方之子》節目記者、主持人;1996年2月擔任《新聞調查》欄目記者、主持人;2003年1月在《麵對麵》欄目中任製片人、主持人。

〖H4”XS〗董倩〖H〗

〖JM09,+45mm。45mm,#〗〖HH〗出生地:北京

〖HH〗教育背景:199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

〖HH〗媒體經曆:1995年11月至1996年12月任《焦點訪談》國際組編輯;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任《東方之子》出鏡記者;2001年1月至2003年4月任《新聞調查》出鏡記者;2003年4月至今為《央視論壇》主持人。

〖H4”XS〗歐陽夏丹

〖H〗〖JM10,+47mm。48mm,#〗〖HH〗出生地:廣西

〖HH〗教育背景: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係

〖HH〗媒體經曆:1999—2003年8月任職於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主播《上海早晨》、《新聞夜線》等節目;現任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資訊》節目主持人,主播每天早晨7:00—9:00的《第一時間》。

〖H4”XS〗朱軍

〖H〗〖JM11,+47mm。48mm,#〗〖HH〗出生地:甘肅蘭州

〖HH〗媒體經曆:1993年進入中央電視台,曾主持《東西南北中》、《春節聯歡晚會》、《心連心藝術團》等許多大型晚會與文藝演出;2000年開始主持《藝術人生》至今。

〖H4”XS〗張越

〖H〗〖JM12,+40mm。35mm,#〗〖HH〗出生地:北京

〖HH〗教育背景:1988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原北京師範學院)中文係

〖HH〗媒體經曆:1995進入中央電視台,主持《半邊天》節目至今。

〖H4”XS〗陳魯豫

〖H〗〖JM13,+43mm。34mm,#〗〖HH〗出生地:上海

〖HH〗教育背景:1993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外語係國際新聞專業

〖HH〗媒體經曆:畢業前即被中央電視台選中擔任《藝苑風景線》的主持人,1994年底獲“中央電視台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稱號。1996年加入鳳凰衛視,在鳳凰衛視曾主持的節目有:《音樂無限》、《神州博覽》、《鳳凰早班車》、《一點兩岸三地談》、《VI會客室》,現為《魯豫有約》主持人,此節目曾在鳳凰網的“2002年鳳凰衛視十大觀眾最喜愛節目評選”中,獲選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