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說的是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因為一連串的失敗,幾乎想放棄學業,這時候,他看到一位老太太拿了一根鐵棒,要在石頭上磨出針來。這種恒心一下子讓他受了啟發,決心繼續鑽研自己的學業。他最終成為了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
著名歌唱家瑪麗布蘭曾經說:“如果一天不練習,我自己就能感到差距;如果兩天不練,朋友們就會看出來;如果是一個星期,那麼全世界都會感覺到了。”對她來說,堅持不懈的奮鬥正是她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
本傑明·富蘭克林的恒心與毅力真是讓人咋舌。最早的時候,他在費城做印刷業的工作,每天都是自己推著手推車,穿大街走小巷,運送那些材料。他租了一間小房子,既當工作室,也當臥室用。在同一個城市,富蘭克林有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他特意把那人邀請到自己的家裏來,然後,指著自己剛剛當當做午飯吃剩的一小塊麵包說:“除非你也能過這樣的日子,否則你不可能把我擠垮。”
卡萊爾寫作《法國革命史》時的不幸遭遇,已經廣為人知。他把手稿的第一卷借給了鄰居,讓他先睹為快。這位鄰居看了以後隨手一放,結果被女仆拿去引火用了。這是個很大的打擊,但卡萊爾卻並不泄氣,他花費了幾個月的心血,將這份已經被付之一炬的手稿又重寫了一遍。
博物學家奧杜邦帶著他的槍支和筆記本,用了兩年時間在美洲叢林裏搜尋各種鳥類,畫下它們的形狀。這一切完成後,他把資料都封存在一個看來很安全的箱子裏,就去度假。度假結束,他回到家中後,打開箱子一看,發現裏麵居然成了鼠窩,他辛辛苦苦畫的圖畫被破壞殆盡。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然而奧杜邦二話不說,拿起槍支和筆記,第二次進了叢林,重新一張一張地畫,甚至比第一次畫得還好。
有一次,人們邀請狄更斯當眾朗讀他作品的某個選段,狄更斯連忙推辭,說他時間不夠。原來,他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要當眾閱讀作品之前,他自己會提前六個月做準備,直到爛熟於胸為止。
一個行動果斷、百折不撓的人總能得到大家的欽佩。馬爾庫斯·默頓一生六次競選馬薩諸塞州州長一職,最終他的反對者也因為欽佩他的勇氣與忍耐力而投了他的票,而他正是以一票的優勢當選的!堅持再堅持,永不放棄,這就是贏得勝利的全部秘訣。
美國政治家韋伯斯特在菲利普·伊塞克特學校就讀時,始終不敢在全校學生的麵前演講。私下在房間裏時,他也曾一遍一遍地練習演說,然而,每次一聽到喊他的名字,看到大家眼睛齊刷刷都轉向他,他的大腦會馬上一片模糊,已經熟悉的東西都不知道忘到哪裏去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卻成為美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演說家。甚至韋伯斯特所崇拜的雅典演說家德謨斯提尼本人,也未必能夠作出像韋伯斯特在參議院反駁海恩時那樣精彩的演說。
韋伯斯特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從他讀書時的一件小事上可見一斑。一次,他用彈弓射鴿子,被校長撞見了,於是被罰背誦一百行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詩歌。韋伯斯特知道校長當天下午就要乘火車外出,於是馬上回到自己的屋子,一口氣背了七百行。就在火車快開的時候,他找到了校長,一句一句背了起來。一百句過去了,韋伯斯特沒有停的意思,接著背到了二百句。校長不停地看著手表,有些不耐煩,然而韋伯斯特視而不見,隻顧往下背。校長終於忍不住打斷了他,問他還可以背誦多少行。“大概還可以背五百行。”韋伯斯特一邊回答,一邊不停地接著背。“現在你可以愛怎麼玩,就怎麼玩了。”校長沒有辦法,隻好這樣對他說。
一切偉大作家之所以能夠成名,都有賴於他們的堅忍不拔。他們的作品並不是任憑天才的靈感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精心細致的雕琢,直到最後把一切不完美的痕跡都除掉,才能夠表現出那樣的高貴典雅。
巴特勒主教二十年的時間和心血都傾注在他的《論類比》一書上,然而,盡管這樣,最後他仍然不滿意,想把作品銷毀掉。盧梭認為,自己那種流暢典雅的寫作風格主要得益於不斷的修改和潤色。維吉爾的《埃涅伊特》是用了十一年時間才完成。霍桑、愛默生這些大作家的筆記,確實可以讓我們一窺偉大作品背後的艱苦勞動,他們準備一本書要用上幾年心血,而我們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把它讀完。孟德斯鳩寫作《論法的精神》用了二十五年,而我們一個小時就可以把它讀完。亞當·斯密寫作《國富論》用了十年。古代雅典悲劇作家歐裏庇德斯曾經受到對手的嘲笑,說他三天隻能寫出三行字,而那人卻能寫幾百行。“你三天寫的幾百行是不會被人記住的,而我的三行卻永久流傳。”歐裏庇德斯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