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贏在機智,情商決定命脈 (1)(2 / 3)

一次,德國劇作家萊辛的仆人聽到有人敲門,他看了看窗外,因為天色很黑,他沒有認出敲門人正是萊辛,就隨口答道:“教授不在家。”萊辛當時也是心不在焉,就應道:“哦,那好,我下次再來吧。”

世界上受過高等教育、身負光榮使命的人很多,可是,很多這樣的人因為缺乏機智與常識,竟然連在社會上立足謀生都很困難。

不久前,在澳大利亞的一個牧場中,人們看到有三個大學生在那裏打工。這三個人中,一個來自劍橋,一個來自牛津,還有一個是德國某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人們都非常驚訝:居然讓大學生來看管家畜!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領導眾人的領袖,而現在卻在這裏“領導”羊群。牧場主人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對什麼書本、理論一竅不通,卻知道怎麼飼養牛羊。他雇用的這些學生,雖然滿腹經綸,能說好幾門外語,能討論深奧的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理論,可是,要說掙錢卻不能和一個農場主相比。他整天談論的隻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場,眼界十分狹隘,但他卻能夠賺大錢,而那些大學生卻連謀生都很困難。盡管大學的名字很好聽,其實什麼實用的東西也學不到。這是一場“有文化和沒文化、大學和牧場的較量,而後者總是能夠占上風”。

我們對書本不應該寄予太高的期望。培根曾經說:“讀書的目的不在它本身,而在於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隻有通過細心觀察才能夠獲得的處世智慧。”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就是這個道理。曾經有一個法國大學者,人們對他的評價是“他被自己的才華淹沒了”。接受的教育太多,對實際經驗一無所知,實際是降低了一個人適應現實生活的能力,讓他變得弱不禁風。書本教育往往使一個人發展出過分的批判能力和自我意識,甚至使他變得過於謹慎和缺乏自信,而這對於實際生活中的種種艱苦勞作來說,就顯得態度太文雅、外表太奢華、教育太精致了,不能用於日常生活方麵。

書本和大學裏的文化教育確實可以使人提高,但這種文化常常是倫理意義上的文化,它的獲得常常是以犧牲人的活力和個人意誌為代價的。僅僅有書本的教育,會使人實際的技能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最終這方麵的潛能就會被扼殺。所謂的書呆子,都是些沒有個性的人,他們的腦袋裏充斥的是各種各樣的理論,浸透了別人的思想。一個人在剛剛離開農場時,他的心靈可能還充滿了活力;然而一進大學,這種活力就無影無蹤了。等到他再離開大學,進入社會時,他會突然發現,他已經完全無法理解周圍的人和事了,他好像不具備理解的能力了。

與一個雖然沒有機會上大學卻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熟知人情世故的文盲相比,那樣的學生顯然要打敗仗。一個大學畢業生常常會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分量,他往往生活在一個理想的王國裏,而這個王國實際是沒有那些人情世故的位置的。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真實世界,往往並不在意他擁有多少高深的理論和淵博的學識。時代的弄潮兒並不是那些滿腹經綸卻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適應現實的人。

據說,哥倫布在美洲新大陸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當地印第安人對哥倫布和他的下屬越來越不以為然了。於是,哥倫布對印第安人的酋長說:“我們相處已經有好幾周了。確實,開始你們是把我們當朋友招待的,可是,現在你們不像以前那麼歡迎我們了,甚至有些嫉恨我們,想趕我們走。從前你們每天早上都給我們帶很多吃的來,現在卻很少,而且一天比一天少。你們這麼做觸犯了聖靈,它非常憤怒,它決心讓太陽消失,作為對你們的懲罰。”哥倫布心裏很清楚,很快要發生日食了,他就把“讓太陽消失”的時間告訴了印第安人,但他們不相信他的話,供應的食物仍然一天一天在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