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一箭雙雕(1 / 3)

2004年8月,由於貝蘭達工作的變動,我們一家搬到了密歇根的東蘭辛。我們在那裏買了房子,這讓家裏的經濟更緊張了。我沒有收入,隻能盡快找了一份全職工作。那段時間,我又得工作,又得忙那卡學校的事,還得幫貝蘭達照顧兒子,真是忙得不可開交。

但我們堅信一定能實現這美國夢!

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我一直忙著向一些關注非洲艾滋病問題的基金組織申請救助,可一直都沒有結果。無奈之下,我還向加拿大的斯蒂芬·劉易斯基金會提出了申請,這家機構的目標是幫助非洲最基層的艾滋病患者減輕痛苦,無疑,那卡的辦學目的與此非常契合。

10月份,我回到那卡葉茲村,查看學校的進展情況。今年上半年的時候,我們迎來了第一批實習老師,來自史密斯女子學院(史密斯女子學院是目前美國最大的女子文科私立院校,成立於1871年)的艾希莉負責學生的英語和戲劇,醫學預科專業的斯蒂芬·科恩斯在這一個半月的訪問中深受觸動,他還計劃當了醫生之後就再回到這裏。這裏現在有86個學生,可真正意義上桌椅齊全的教室卻隻有一個,還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

回到村子的那天早上,父親還是一如既往地忙著自己的事,我隻能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裏吃早飯,熱牛奶、香蕉、菠蘿、鱷梨還有我從坎帕拉帶回來的麵包。母親在後院裏忙著準備晚上為我接風,看到芙蕾達和一個年輕女孩在那裏幫忙,我感到十分欣慰。自從多年前有頭牛在母親的後背上踢了一腳,她就一直在忍受疼痛的折磨。有時候疼得受不了了,她就隻能停下手中的活躺在地上。我後來了解到父親讓那卡學校一個叫吉祥的女孩住到了我們家,這樣母親需要幫助的時候也有人照應。

在美國,我時常會待在家裏照顧尼古拉斯,還會幫貝蘭達做家務,這在烏幹達是很難想象的。兩性分工的差異化讓父親從不願去幫母親做家務。

為了鍛煉鍛煉身體,舒展舒展筋骨,我從家裏出來就沒從後麵的香蕉園抄近道。剛出門還沒走到路上,就有鄰居招呼我,至少有十個人在這兒活動。

“你好!”

“你好!”我還跟他們每個人都握了握手。我慢慢往前走著,碰到的人也越來越多。有我那些中途輟學的同學、教過我的老師、父母的朋友還有村裏的親戚。

一位瘦小的老婦人慢慢走近的時候,我看到她眼裏滿是疲憊。我認出那是我們家鄰居瑪蒂娜,就趕緊停了下來,每次我回來老人都會來看我。

“特威西,”她叫著我的名字,用她那瘦骨嶙峋的手跟我握了握,“上帝總算把你安全地送回來了,你住的地方怎麼樣?你老婆跟兒子沒一起回來嗎?”

“這次就我自己,”我告訴她,“上帝也很眷顧你呀,身體還這麼硬朗。”

“上帝對我啊,還不錯,”說著,她的眼裏就滿是淚水了,“但現在我已經老了,身體不行了,把孩子養大還要照顧孫子。有時候我動都不想動,直接睡到天亮,可醒來連坐起來的力氣都沒了。”

我勉強帶著笑容安慰她:“瑪蒂娜,上帝肯定知道你在受苦呢!”

她點點頭,“如果沒你我們可怎麼辦呀,特威西?”說著,她又緊緊握了握我的手,“我那些孫兒都在你那裏上學,還有護士照顧他們,有時候他們還帶些吃的回來,這真是幫我解決大問題了。”

“謝謝你這麼說。”我說道。

“上帝一定會回報你的。”瑪蒂娜又和我緊緊握了一下手,道別後我繼續往前走。趁著她說的那些事還沒讓我再添愁緒,我加緊走了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