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前言(2 / 2)

我們在滿天星光映入眼簾之時,終於抵達峽穀頂端。這裏並不通電,要不是因為有柴油發電機,坎布加唯一的一家醫院也不會有電燈照明。

“這裏太黑了。”我說完就笑了。傑克遜的妻子貝蘭達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姑娘,她曾說過一模一樣的話,直到這一刻,我才發現我筆記裏的那些詞句鮮活起來。

傑克遜大笑起來。“以前我常常摸黑走這些路,沒日沒夜的。我的腳底板和這裏的每一塊大大小小的石頭都是老相識了,我永遠能找到路。”

會不會正因為有這種精準的方向感,讓他在外麵的世界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原地,對此我很好奇。要知道,不少足夠幸運以至能夠完成大學學業的烏幹達人都不會選擇回到家鄉,但傑克遜和他們不一樣。他心中一直有許多偶像,比如教授蒙多·卡貢涅拉,這位當地的英雄人物從沒有忘記他的社區和他的同胞,還有傑克遜的哥哥弗蘭克,為人慷慨大方,年複一年回到家鄉與鄉親們分享他的財富。傑克遜同樣是個有自己信仰的人。

我們的車子在狹窄的車道上顛簸前行,這時我注意到樹林間隱隱透出一點亮光。起初我以為那是一顆星星,因為非洲夜空中的星星比美國任何地方的星星都要亮,但當我們走近時,我才發現原來那是一盞電燈。

“那是學校的太陽能燈。”傑克遜解釋道。

在接下來的幾周乃至幾年間,這盞孤燈儼然成為傑克遜事業的象征,正如被他賦予了生命的學校,已然成為一代艾滋孤兒重獲新生的曙光。它也成了我這個白人的曙光,正是在它的指引下,我繞了地球大半圈,隻為記錄下這個有關信念和堅持的感人故事。即便在我結束這段旅程之後,我仍被傑克遜的信念所鼓舞,他相信那些孩子和我們所有人一樣,都將迎來一個更好的未來。

特威西格耶·傑克遜曾告訴過我他在這個村莊是怎樣長大的、如何失去親人以及他為修建這所不尋常學校最初的兩間教室所做的努力。當我們一行人駛近那卡艾滋孤兒學校時,那裏已經有六間教室了,透過樹林依稀可見。

“今年我們有116名學生。”傑克遜說完笑了笑,滿意地點點頭。此時我都能看到激動的淚水在他的眼窩裏打轉。他平素是個務實的男人,但我知道這所學校和我將要看到的那些孩子在他心目中的特殊位置。

我在村子裏待了一周,在學校工作的同時還走訪了周邊的一些鄉村。許多人和我握手,我也認識了許多仁慈好客的新朋友,多得我都記不住名字了。我還有幸與一些主席、牧師、首領和教師交談。我親耳聽到了這所學校已經獲得的廣泛讚譽。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一天夜裏,在我的住處,我點著煤油燈,領著孩子們練習英文時,那笑逐顏開的臉龐和求知若渴的眼神。

我依然記得孩子們歡迎我時唱的那首歌:

我們快樂,多麼快樂,

親愛的客人,我們歡迎你,

此時此刻你來到我們身邊,

來吧,來吧,還要來,

我們一起歡迎你,

歡迎來到那卡。

同樣,就像孩子們歡迎我一樣,親愛的讀者,我也歡迎你到那卡來!親身體驗特威西格耶·傑克遜·卡古瑞奮力拯救一整代艾滋孤兒的冒險曆程,和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歡迎來到那卡。

蘇珊·林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