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3 / 3)

如果竇建德可以容忍群臣策議魏征,而談笑風生,而非坦直色變,那麼李建成,太宗都得不到魏征。

自古叛臣不在於本身,這要說不是被主謀反的。所有叛臣都是君王自己締造的,隻要你由朝廷,你就有紛爭,隻要你有紛爭,你就需要聽意見,不管你願意聽,還是不願意聽。

你總不能你願意聽他就對,你不願意就是錯的這說不過去。

然而敢說這樣的話的人差不多不是最後被逼做了叛臣,就是無奈當了死人,你要哪一種,魏征遇見太宗是個奇跡,世界上沒有太多太宗那樣的人。

做君主第四個條件就是無為中的有為,在無為中追尋有為,仔細分析朱元璋的成功,就在於無為中的有為,第一他沒有好大喜功,沒有早的稱王,假如朱溫晚稱王一段時間,江山就是他的,可是他要強求有為,就得不到江山。

第二個來著不拒去之不留,當年胡德庸看不上朱元璋,要投陳友諒,這朱元璋給他銀子讓他去投,在陳友諒麾下吃了虧再回來朱元璋收容,此後這眾人說貪財好色,無忠無義的胡德庸,就一心幫著朱元璋開疆擴土,就這一輩子,雖說功臣樓耍了詭計逃命,但是說白了到死胡德庸再壞也沒出賣過朱元璋,臨死都一直沒有說動手謀權,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良心,無非君子氣度大點,小人氣度小點,可小人也要用,有些事情君子做不了,就得小人去做,當君主達到了小人的人生目標。在他最困難最艱苦的時候收容,小人和君子沒什麼區別。

做君主第五個條件就是該狠則狠。這種事情不用細分析。隻要把握好度,該放縱的放縱,該鏟除的鏟除。

做君主第六個條件就是,要有霸氣和野心,還不可以外漏。

這都和仁慈無關,仁慈是孟子幫皇帝騙人的學說,古時候易經上講仁,就為陰陽,在於製衡,沒有好,也沒有壞,隻有對和錯,這個對錯不能和是非通論,對的意思就是有利,這件事對朝廷有利,君王就要做,錯的意思就是有害,就不能做,簡單說有利就是對,有害就是錯。

“夫人見解獨到,何為仁政,夫人觀天下誰是真命天子?”竹枝一笑,我聽了頭疼,過去在太宗執政的後三年,他冒充袁天罡就到長安鬧了這麼一出,當年長孫皇後已經死了,長孫無忌還是野心勃勃,那些日子,我就伴著聖駕,其實一直以來,宮裏的名冊沒有我,但是我經常出現在太宗的書房,二十幾年都是如此,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如此榮寵,太宗也沒有過多解釋,隻是讓我安心,安心的生活在大明宮裏,我看不透他,卻相信他。

那天我和袁天罡閑聊談及仁政,那些日子太宗正為******進兵而煩惱。袁天罡講了個關於王道的故事。

他說:仁政的理想最終指向了“王道”,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闡述:“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減輕人民負擔,遵循自然規律,人們豐衣足食,雖死無憾,這就是“王道”。它是一個很大的範疇,大體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會政治;二是比較完善的倫理道德。前者是其主要部分,孟子曾反複地進行論述。

齊宣王曾向孟子請教“王政”。孟子的答案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擇梁無禁,罪人不老而無妻為鰥,老而無夫為寡,老而無子為獨,幼而無父為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所謂的王政,除了輕徭薄役,減少刑罰之外,還把對鰥寡孤獨,窮民無告者的深切憐憫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仁政”首先得把這些考慮進去。

孟子情形地認識到若要使一個國家的百姓有“恒心”則國家必須有“恒產”否則則四民不安。“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人們首先能活下來,然後才能言及仁義,這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竟然有某些互通之處。因此孟子特別提醒國君們要注意本國的經濟生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豸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其天,勿奪其田,數家之口可以無饑矣”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八口之家,耕織並重,不奪農時,減輕剝削,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

仁政是王道學說的中心思想與先決條件,孟子不斷地從各個角度,不同層麵上進行探討。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把孝作為“仁政”的根本。“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他指出:“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守身與孝順父母是根本,一切都應該由此入手。

孔子的仁愛主張在孟子這裏得到了全麵的發揚光大,從而進入了“王道”的階段。與孔子的仁愛比較,基本精神雖然一致,內容卻更加豐富全麵。孟子的許多設想要比孔子細致精確很多,在王道境界中,俊傑在位,賞罰分明,賦稅徭役適度,人民豐衣足食,於是對國家也就出於內心的擁護:“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為了這一理想的實現,孟子勸導人民依禮而行,請求統治者愛民親民,扶植小農經濟,減輕農民負擔,這就是王道學說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