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滿意的麵首,皇太後很高興。高興之餘,封李旦諸子為王。
首先冊封李旦長子李憲為皇太子,次子成義為恒王,三子隆基為楚王,四子隆範為已王,五子隆業為趙王。
馮小寶見武則天封了諸王,他有點犯官癮。
有一天,馮小寶對皇太後說道:“你說了算,總得給我也弄個大官當當。”
“行!不過,我得讓你有點功,也好堵住眾臣之口。”皇太後回答。
“屁,我能立什麼功?不認得幾個大字,不會領兵打仗。”馮小寶粗魯地道。
“別忙,我想法給你找個機會。”皇太後許願道,“機會總會有的。”
右台禦史馮思勖在早朝上,啟奏白馬寺住持策馬傷人、毀物之事。
皇太後當著眾臣,隻得道:“本宮派人去訓斥就是。”
過了幾天,馮小寶橫行如故。
馮思勖又一次啟奏。
皇太後仍善言安慰馮思勖,仍言派人訓斥白馬寺住持。
如是奏三。
從此,馮小寶與馮思勖結下了仇。
冤家路窄。一天,馮思勖於散朝後,剛走出皇宮大門。
馮小寶率眾侍從策馬將馮思勖撞倒。
馮小寶當即叫罵道:“瞎了你的狗眼,竟敢衝撞本法師,給我打。”
他的隨從全是無賴,一聽號令,立即擁上去,痛打馮思勖。
圍觀的人越聚越多,卻無人敢勸架。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和尚是皇太後的人。
正巧,納言王德真,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太中大夫劉祚之散朝後晚走,遇上了。
兩人見有一幫人圍著,白馬寺的住持在中間倚馬而立,喝令著。
兩人擠進去一看,被一些小和尚痛打的是右台禦史馮思勖,兩人一齊喝令住手。
馮小寶一看是兩個朝中丞相,隻得不情願地令小和尚住手,然後悻悻地騎馬走了。
劉、王二人令從人扶起馮思勖。
馮思勖傷勢甚重。
劉、王二人命從人將馮思勖抬送回家。
第二天,王德真、劉祚之聯名啟奏此事,議重責馮小寶。不!該叫薛懷義。
皇太後無法袒護,她道:“本宮即派禦醫去診治馮禦史,再派人責罰薛住持。”
皇太後退朝後,即派人召薛懷義入宮。
薛懷義來了,皇太後道:“你又給我惹禍,怎麼可以在街市上痛打朝廷命官呢?今天,兩位丞相在早朝上奏本,讓我沒話說。”
“姓馮的該打。如果不是王老頭、劉老頭趕上了,我非打死他不可。”
“你暫時不要出去,在宮裏待幾天,我給你找個立功的機會。你不是想當個大官嗎?”
“行,我在宮裏住幾天,我早想弄個大官當當。穿上袍子,戴上帽子,該有多威風,多體麵。”馮小寶高興地道。
過了幾天,皇太後在早朝上宣布詔書:
“裴居道為納言。”
“張光輔為鳳閣鸞台平章事。”
“蘇良嗣為文昌左相。”
“韋待價為文昌右相並同鳳閣鸞台三品。”
“岑長倩為內史。”
“納言王德真配象州。”
“劉祚之賜死。”
皇太後為此是費了心機。前麵的任命,僅僅是鋪墊,真正的用意在懲治王德真與劉祚之。
王、劉二人的當朝啟奏,當著那麼多大臣的麵,讓她無話可說,太沒麵子了。
皇太後經過深思,總管給薛懷義找到一個主動的機會。
拆毀乾元殿,就其舊址,建造明堂。
她親自下詔,白馬寺住持為建造明堂總監。
這個活很容易幹,皇太後給他配備了許多有力助手。一應事務都用不著他操心,他隻應個名就行了。
皇太後囑咐薛懷義,雖不必費心,亦應坐鎮,不要再去街市上閑逛。
薛懷義總算有權了,他不再閑逛,每日坐鎮監造明堂。
這中間,皇太後曾一度還政於皇上。
皇上李旦心裏明白,這是做樣子給人看,所以他堅決不同意。
“朕尚年幼,不懂事理。太後熟悉政事,懇請太後臨朝稱製,待朕年長,有執政能力時再複政不遲。”
三交三辭。
皇太後確實無意複政於皇上,確實是做樣子給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