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選擇旅遊目的地(1 / 3)

沒人不喜歡旅遊

“你到哪兒旅遊了?”這是時下人們日常交談當中一句極為平常的問話。一些公司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問及“興趣及愛好”,許多人會毫不遲疑的說出“喜歡旅遊”。由此可見,旅遊作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日常行為,早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

“旅遊”一詞是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到我國百姓生活中的,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旅遊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並接受,成為一個無人不曉的名詞。觀察一下我們周邊百姓的生活狀態不難發現,中國社會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旅遊已經成為我國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項十分普遍的消費行為。幾乎人人都會與旅遊結緣,人人都有過旅遊的實踐。因而,如果在個人興趣及愛好的問題中,尚以“我喜歡旅遊”來回答,常會引來人們 “誰不喜歡旅遊”的反詰。

雖然學界關於“旅遊”的定義也是多種多樣,但旅遊的六要素食、宿、行、遊、購、娛,已經把生活中人們最重要的一些活動都囊括在旅遊的行為之中。換句話說,包含了這些要素的活動,就常常會與旅遊相關。現代旅遊的發展,也使得旅遊所包括的形式和種類名目繁多,比如說休閑旅遊、度假旅遊、政務旅遊、商務旅遊、會議旅遊、獎勵旅遊等等,人類斑斕多彩的生活雖然複雜,但橫豎總是可以在“旅遊”的大樹下找到蹤影。

“到哪兒旅遊?”是現實生活中常常縈繞在人們腦海中的一個問題。選取適合自己的旅遊目的地,成為眾多人們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同事之間、朋友之間的聊天,常常會津津樂道自己到過了多少個國家、到過多少個省份。說者敘說時無疑內心會充滿了自豪感,聽者細聽時自會心生豔羨。當然,一份旅遊規劃也常常會因此被引發。

旅遊雖然需要金錢作為基礎,但現實當中,又無法用金錢去對旅遊做惟一的衡量。正所謂富人有富人的玩法,窮人有窮人的玩法,人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將目標中的旅遊目的地一個個的攻克。在旅遊當中,人人都可以享受生活的快樂,完善自己的人生。

現代社會日趨複雜化,類似李白那種“乘舟放歌行”,或者是陶淵明一樣的“歸隱休閑遊”的恣意行旅故事,今天已經很少能夠聽到。由西及中的國際旅遊業的大規模產業化發展,使得旅遊產業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經濟事業。旅遊本身,也成為一項專門的技能,需要人們來進行後天學習。現代生活中的一次旅遊活動,從策劃、選擇、完成準備工作一直到真正的出行,其中涉及到了許許多多的知識。今天的人們如果要參加一次旅遊活動,如果離開對這些繁瑣過程的了解,就很難使旅程得以圓滿。人們所追求的完美的旅遊,離開了學習,就會變成是一座空中樓閣。

探訪自然,旅遊的初始和回歸

人們最初的旅遊,多數都是因為受到了美景的吸引。到郊外去看紅葉,或者乘車去看家鄉附近的名山大川,在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尚很稚嫩的時候,探訪自然的旅遊,總會是最早選擇和參加的一項旅遊內容。可以說,自然旅遊,幾乎是世界上每個人開始自己的一生旅遊經曆的初始原點。

自然美景所釋放出來的美,是現實生活中最容易為人們所感知的一種美。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幾乎是人類生來就有的一種本領。廣告商們都很懂得這樣的道理,因而藍天、大海、高山、溪流、原野、森林等等,永遠都會是作為最吸引人們眼球的元素在各類廣告中大量采用。這些自然美的因素人們通常都可以不費腦筋直接感知,不管他是男人還是女人、孩子還是大人。比如在草原旅遊當中,我們即使不能體會古詩中的 “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也能以人類的本能直接感知草原之美。

旅遊雖然可以做各種的分類,如自然旅遊、文化旅遊、體育旅遊、修學旅遊等等,其中涵蓋麵最廣的、參與時客觀限製條件最少的,一定是自然旅遊。

探討自然旅遊的地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自然旅遊雖然是最大眾化的旅遊,但同時也是最貴族化的旅遊。因為在所有旅遊類型中,自然旅遊可以是最省錢的一類旅遊(比如到郊外去看山穀溪流蔥蘢林木,去看夕陽低垂層林盡染,都不需要刻意購買門票),但同時,參加自然旅遊也可以是價格最為昂貴的(比如乘坐冰極船到南極去看企鵝,在非洲動物大遷徙的每年8月,到肯尼亞的叢林等待觀賞野生動物)。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多、汙染的增加和大氣環境的變化,人類仰慕已久的一些大自然美景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隻可惜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不是往好而是往壞的方向去發展。古人們描繪的許多自然美景,今人們已經無法看到了。因而,我們在選擇旅遊目的地的時候,以自然旅遊為主題,到美麗的大自然當中,去觀賞平日難得一見的自然景觀,應該是作為我們在確定出行目的地時的一項主要選擇。

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對大自然的渴望不斷增加。觀賞自然、欣賞自然的旅遊,日益變得珍貴起來,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歡迎。作家餘秋雨先生也曾有過這樣的感觸。他在“千禧之旅”途中住在尼泊爾的一座城市博克拉的酒店時,在同一個鏡頭當中,看到窗外的綠色的原野、蔥蘢的灌木、高大的喬木、褐色的山體和白色的雪峰以及蔚藍色的天空等自然美景時,用了“奢侈”兩個字來做形容,並寫下了一段肺腑的感言:“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尼泊爾,不是來尋訪古跡,而是來尋訪自然。無論是喜馬拉雅山還是原始森林,都比任何一種人類文明早得多。沒想到人類折騰了幾千年,最喜歡得並不是自己的創造物”。

近年來,在“回歸自然”的潮流之下,與大自然相接觸的自然旅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歡迎。人們參加旅遊或籌劃旅遊的時候,都會將自然旅遊作為自己的一項選擇。遵照現實,如果你想要組織身邊的朋友、同事一同出外旅遊,又試圖吸引更多人參加,那麼,找一個自然美景的目的地,爾後以“尋訪自然”的理由向人們推薦,一定會更大可能的取得成功。

尋訪人類文明,豐富人生閱曆

尋訪古代文明,也是人類旅遊活動中的一個永恒的主題。從現代旅行社的興起一直到今天,各式各樣的文化旅遊的線路,總能時時牽動旅遊者的心,總能在旅行社的產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國每年來訪的4000多萬外國旅遊者,絕大多數的旅遊目的,都是對中國的文化進行探尋。世界上最早的旅行社英國的托馬斯庫克,從創辦之日起,埃及的文化之旅的線路就一直放在其產品的目錄冊當中。而可以想見一直到今後看得到的將來,人類所要參加的多數旅遊活動,依然會與文化旅遊捆綁在一起。

文化之旅與自然之旅有很大不同,人的後天教育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會十分突出。參加文化之旅,尤其是對古代文明的尋訪,與對自然的感知不一樣,一定需要人們後天的學習,需要人們有對人類曆史、文化、文明源流等等的有效了解。這也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文化旅遊的主題之下的旅遊團,求知欲較強的學生及讀過書的人比較多的原因。參加文化旅遊,往往顯示的是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受到過各類教育的熏陶。

與尋訪自然的旅遊不同,對古代文明的感知,幾乎完全來自於人們對它的了解。大自然中的斑斕色彩、美好景象,多是以簡單易懂的外部形象給人以視覺的衝擊,讓人留下美的印象。而文化旅遊中,要看的古代遺址遺跡,則完全要靠我們的後天學習才能感知。而且,對文化遺產、文明遺存的深刻印象與旅遊者本人所掌握的文化知識的程度密切相關。不經學習完全不曉,學得越多越有興致。我們經常會看到,麵對一座史前人類遺址,旅遊者有渾然沒有感覺的,也有發出嘖嘖讚歎的,人們所受到的教育深淺完全可以借此檢驗出來。

對人類偉大創造的欣賞和熱愛,是文化旅遊的基點。否則,麵對西安的兵馬俑,或者埃及的古神廟,你也許會無動於衷。隻有懷有對人類偉大創造的尊重、崇敬的心情,才有可能對文化旅遊有興趣。

位於重慶大足的大足石刻,近年來吸引了許多法國人千裏迢迢到此訪問。法國人之所以要來大足看石刻,正是由於他們對大足石刻的先期了解。法國人的文化教育、宣傳報道當中,大足石刻的內容十分普及,因而才能有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法國旅遊者,懷著對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燦爛成就的崇敬之情,來到這個交通並不十分順暢的大足來旅遊。

作為今天的旅遊者,參加泰國的普吉島之旅或是美國的夏威夷之旅,可以完全不用事先研讀書籍做功課,在沙灘上曬太陽、到大海中遊泳,需要的隻是生活常識和實用技巧,而不需要太多的文化。但是,如果我們是到埃及、印度、希臘等等這樣一些文化含量較重的地方旅遊,自然而然就擺脫不了文化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