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爾尼哥夫位於烏薩斯東南部,被譽為烏薩斯“糧倉”和“菜籃子”,自古以來就是烏薩斯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從這裏再往南走一點就是維多利亞的中央穀地了。
由於烏薩斯的緯度較高,總體氣候環境較為寒冷,國內凍土較多,所以契爾尼哥夫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在1097年,烏薩斯發生了第二次“大叛亂”,華夏網友稱之為二月黨人事件,一群第三集團軍的貴族軍官帶頭在首都聖駿堡叛變,打到冬宮稱要革了皇帝的命。但最後在中央集團軍和內衛的剿滅,約三千人的起義部隊被全殲。
當時切城事件剛結束不久,費奧多爾本想委派一位專員和中央集團軍的一個師去管理切爾諾伯格,不讓那裏數百萬的感染者外溢。但計劃剛發下去沒多久,回來述職和覲見皇帝的第三集團軍殘部的貴族軍官便起義革命了。
第三集團軍在“叛變”後,遠駐加利西亞的第四集團軍當即表示要幫場子,然後順手把契爾尼哥夫這個烏薩斯的糧倉給占了。
第三集團軍的殘部也在第四集團軍的接應下成功突圍,雙方合流稱自己為烏薩斯共和國,並廣邀泰拉各地的烏薩斯民主人士前來,以及用弗塞沃洛多維奇大公(契爾尼哥夫的貴族)換來了許多之前慘遭流放凍原的烏薩斯進步人士。
烏薩斯共和國的名聲打出去後,烏薩斯帝國在事實上已經處於分裂狀態,不過目前沒有國家承認烏薩斯共和國的地位,所以國際上還是稱它為烏薩斯南方民主同盟,其前身為南方協會。南方同盟是真實存在的,但南方同盟≠烏薩斯共和國,而應該烏薩斯共和國包含南方同盟,這個稱呼隻是為了顧及烏薩斯帝國的顏麵罷了,畢竟沒泰拉國家真的想得罪烏薩斯。
現在南方同盟在烏薩斯共和國內就當於一個有眾多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會議,也就是議會了。他們代表著目前烏薩斯共和國各方的利益,也管理著烏薩斯共和國的方方麵麵。
這其中勢力最大的是原南方協會的共和派(你看都叫共和國了),除此之外還有民主派、公社派等等諸多派係,每個派係都有不同的主張。不過很快就會有一個新的民主黨派了,那就是整合派。
說回第三和第四集團軍,這兩個可以說是慣犯了,上一次大叛亂它們就是叛軍方之一,這次二月革命起義的還是它們。起義剛開始時,泰拉各國都認為這兩個集團軍會像之前大叛亂的主謀第六、第八集團軍一樣,在其他烏薩斯集團軍的圍剿下被全殲。
但現實是南方同盟已經宣布獨立一年多了,雙方卻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雙方居然陷入了一種可以稱為詭異的和平。
卡西米爾:畢揚德,你倒是把駐紮在我邊境的第二集團軍調回去啊!他奶奶的,為什麼不調!第七集團軍都被吃幹抹淨了還不調!
大叛亂後烏薩斯原本九個集團軍隻剩下了七個,第六、第八集團軍作為叛亂主謀被撤銷了番號,第三、第四集團軍兩個從犯被發配邊疆。第三集團軍去了炎烏邊境,而第四集團軍則被派往維烏萊三國邊境駐紮,按照設想,邊境一旦有什麼戰事這兩個集團軍都會首當其衝,可以說已經是把它們兩個集團軍當成填線寶寶來看待了。
但早有預謀的第四集團軍怎麼可能甘願當填線寶寶呢?南方協會的民主人士就是他們的倚仗,這些民主人士跑去給新貴族(商)吹吹風,一些新貴族頓時將矛頭指向舊貴族(士)了。
隻能說當初那場叛亂把第四集團軍徹底推給了新貴族,而新貴族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機會,跑去費奧多爾那告狀說帝國議會太偏袒舊貴族,新貴族的席位這麼少,再這樣帝國就要失去我們了巴拉巴拉。
要知道現在的帝國議會的維特議長是新貴族一派的,這二十年來新貴族勢力不斷坐大是有目共睹的。
同時他們說第三集團軍那起義的三千貴族軍官都是有覺悟的進步人士,他們是為了除蟲而已。天無二日,我們烏薩斯隻有一個皇帝!
可舊貴族呢?擁兵自重、居功自傲!妄圖架空我們的陛下,簡直是可恥!如果第三集團軍算叛變,那這些欺上瞞下的舊貴族呢?這都是不忠不義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