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這座城市,說大不算大,說小也不小。它位於北襄地區的最北端,地理位置獨特,是連接內陸與邊疆的重要交通樞紐。
然而,正是安州、這片土地孕育了北襄每年所需的大部分皮毛資源。因此,皮毛商人、投機者等各類商人都紛紛湧入安州,使得這座城市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推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州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東西兩條街道十字交叉而過,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每天,街上都熱鬧非凡,人流如織,車水馬龍。人們在這裏交易、交流,享受著這座城市帶來的便利和繁華。
雖然,每年這個時候,商人們也都走的差不多了,但還有當地的百姓呢,尤其是安州城外的勤勤懇懇、辛苦了一年的村民和獵戶們。
遠遠見到城門,為首的馮大爺就喊著要到了準備停馬車,村裏人攆上後,商量著該如何進城。
最後,由老馮大爺安排村裏一位聰明伶俐、能說會道的後生探探路,看看今日的進城費如何收取。
小半個時辰之後,那位負責打探消息的後生急匆匆地回到了眾人的聚集地。他臉上帶著幾分疲憊,但眼中卻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顯然他已經探聽到了重要的消息。隻見,他大聲地向眾人宣布:“上午是周扒皮負責看門,而下午則是劉三尺!”
這個消息立刻引起了眾人的關注和議論。他們知道,雖然官府有明文規定,每個人通過關卡需要支付五文錢,而馬車則需要支付十文錢。但實際上,這個費用會根據周扒皮和劉三尺的心情和態度而有所變動。有時候,如果他們心情不好或者覺得來往的人太多,他們可能會要求翻倍支付,甚至更多。
在現如今,表麵寧靜、看似安穩的社會環境中,百姓的生活實則充滿了艱辛與不易。然而,這些額外的負擔如同無形的枷鎖,使得底層的百姓倍感壓力重重,生活更是捉襟見肘。
盡管眾人對這種不公平的收費製度感到深深的不滿與無奈,但他們卻清楚地意識到,能夠在今日安全無虞地通過關卡,已然是一件極為幸運的事情。
於是,眾人開始七嘴八舌地商量起來,討論著誰應該進城去買東西,而誰又應該留下來看守物品。每個人都在積極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最後還是老馮大爺,一錘定音,定下了誰進城,誰留下。
半個時辰後,墨興嶺的一眾人一起走進安州的街道,開始東瞅西望尋找起自己此行想買的東西來。
今日的集市上,熙熙攘攘,很有人氣。在安雨柔內心、不斷地心疼起那昂貴的進城費時,林紅英已經一家家看去,她沒想到這小小的安州竟“五髒俱全”,什麼都有。茶樓,酒肆,胭脂鋪,水粉攤,菜市場,鐵匠屋,首飾店……這讓她想去大點地方走一走的想法更濃烈了,也不知北襄其他地方是個什麼樣子,又該是怎樣的繁華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