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柳蘅略帶不適應的無措表情李懷瑜警告的看了他一眼,林麒見狀馬上用手在腰側小動作的比了個OK的手勢,表示自己有分寸,不會嚇到新同學的。”
柳蘅看到這鐵三角有趣的互動,無措感好像減輕了點,不由輕笑
歡快的粒子在他們四人中間跳躍。
在去吃飯的路上,李懷瑜向柳蘅介紹了學校的食堂,尤其著重推薦了打飯阿姨不手抖的窗口,畢竟對於高中男生來說,吃飽比吃好重要。更別提在學校食堂飯菜的味道都大差不差的情況下了。
“對,那真的是份量多。”
“沒錯啊,每次都能扶著牆出來。”
“一邊去,就你那小鳥胃,有啥參考價值。”
伴隨著林麒和陳漸雙簧似的一唱一和,雖然柳蘅話少,倒也不顯得他在自說自話,氛圍也稱得上歡樂。
經過一路的介紹,柳蘅已經了解到這所學校有兩個食堂,分別叫知勤樓和知儉樓。早餐是固定窗口,有各色各樣的麵食和粥。例如:包子,餡餅,餃子,還有粥和蛋花湯。中午每個窗口都開,飯食以米飯為主,還有麻辣燙,麵條,米粉,米線。晚飯和中飯的種類都大差不差。
學校還有一個小超市。先前這個小超市類似於一個小市場,15平方米的有限空間包含了賣袋裝零食,奶茶,麻辣燙,毛巾,貼身衣物以及精品禮物的攤位,可謂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但是今年被校長一親戚包下來改造了一番,變成了一個整體性的小超市,隻賣零食和日常用品,其他的攤位要麼搬到學校禮堂二樓,要麼就沒有了。
在李懷瑜的強烈推薦下,柳蘅和他們一起在小炒的窗口排起了長隊。所謂小炒,就是兩素一葷一飯,特點就是量多不貴,一份小炒七塊錢左右。吃完飯之後,陳漸和林麒由於沒有特赦令就先回了教室。李懷瑜則帶著柳蘅在學校四處轉悠。
“對了,我還沒有正式向你介紹吧,我叫李懷瑜。”
“懷瑾握瑜兮”柳蘅不由得誦出聲。
“嘿!有文化。我媽年輕時是個文藝青年,最喜歡屈原的《楚辭》,翻到這一首詩時,突然羊水破了,家裏人急忙把她送去醫院,當天我就出生了。我媽就認為這是一種緣分,而且這寓意也好,就幹脆給我從這首詩裏起了名字。”
看著他陷入回憶而柔和的側臉,柳蘅想,這一定是一個在蜜罐裏長大的人。這句話的後半句:“窮不知所示”給他帶來的怪異感也被李懷瑜突然的柔和衝淡了。
“對了,你之前是在哪裏上學啊?”
“沙西省東陽市的一個小縣城”
“那我們的學習教材和高考試卷好像都是一樣的吧。”
“是的,都一樣,學習上適應起來應該不會太難。”
“那感情好。話說,在高考上,沙西省和我們海北省也算是難兄難弟了。”李懷瑜感概著說。
這一路大多是李懷瑜在介紹,柳蘅在聽,隻是時不時回答幾個“嗯”、“謝謝”之類的詞。
從這位班長口中,柳蘅了解到安清二高的基本規定:三條高壓線:不準談戀愛,不準打架鬥毆,不準逃課。作息時間是每天早上五點半到晚上十點,寢室熄燈後不準有說話聲和亮光。每兩個星期放假一天。學校分傳統的文科和理科班。1-19是理科班。20-33是文科班。
學校禁止使用手機,每周日返校帶手機的學生需要把手機上交班主任,每周六下午回家時再把手機發放下來。學校有電話亭,可以用校園卡打電話。隨後,李懷瑜又帶著柳蘅熟悉了學校的建築以及班級負責的衛生區。當把學校轉的差不多的時候,兩人就打道回班了。
臨近門前李懷瑜對柳蘅說:“剛才那倆活寶,戴眼鏡的叫陳漸。圓臉的是林麒。要是我不在,你有什麼事也可以找他們。”
再次道過謝後,柳蘅走向最後一排,坐定開始學習。李懷瑜則拿著作業坐在講台上看班。經過這一天的相處,柳蘅能感覺到這位班長是一位熱心,開朗的人,像太陽但又以外的柔和,在與別人交往時會保持適度的距離。和這樣的人相處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