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新體育》由月刊改為了半月刊,1962年又恢複為月刊。1966年10月15日出至277期停刊,1972年10月複刊。1990年7月,該刊創辦40周年,國家體委負責人伍紹祖在《願〈新體育〉常盛常新》一文中,充分肯定了該刊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認為它從創刊之日起,即滿腔熱情、始終如一地為發展新中國的體育事業鼓與呼……它是新中國體育40年光輝曆史的生動寫照,是新中國體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一步步登上世界舞台的見證、縮影。
(2)體育期刊的發展
體育期刊的發展和體育事業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對體育傳媒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正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展江教授所說:“無論是之前以獎牌為目標榮譽的競技方向,還是現在逐漸倡導的全民健身方向,體育的關注度始終不會降低,而且體育的全民性將吸引更大量的體育迷,這對體育傳媒而言無疑是有利的。”體育賽事的繁榮為中國的體育傳媒帶來一場又一場的盛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著中國改革大潮的步伐和各項事業的發展,體育期刊也得到了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全國的報紙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一批體育期刊也相繼問世,如“把哲學、科學、體育三者融為一體,向讀者展示一個新的意境,使大家長知識、練身體、奔四化”的《生命在於運動》,“竭誠為廣大體育愛好者服務”的《體育愛好者》《體育春秋》等,其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四川分會與香港國際企業公司合辦的《體育愛好者》雜誌,是內地和香港合辦的第一份體育雜誌。
報刊種類數量增加了,原有的一報一刊(《體育報》《新體育》雜誌)的發行量也分別由創刊時的6萬份、1.55萬份上升到1983年時的70萬份和89萬份。一些體育刊物如《中華武術》《圍棋》等雜誌銷量甚至達到過百萬冊。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體育期刊更是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數量增加,發行量增大。像《運動休閑》《網球天地》《運動精品》《足球》《足球之夜》《高爾夫》等都是先後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創刊,並且快速地成長和發展起來的。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和國足出線,猶如一股強大的衝擊波,更把體育期刊從邊緣推向中心。看比賽,追明星,讀期刊,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在廣大球迷和體育愛好者中間蔓延。
三、我國體育期刊的發展趨勢
1.目前體育期刊存在的問題
(1)定位雷同,互相打架
在火熱的體育期刊市場中也出現了一些隱憂,突出的問題就是同一類期刊在內容編輯方麵的雷同現象,甚至出現“撞車”的現象。內容雷同、版式設計雷同,發行渠道雷同,互相較勁,但又互相模仿,“左腳踩右腳”使得體育期刊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出現阻礙。由於內部沒有形成良好的欣欣向榮的態勢,所以整個體育類期刊整體的競爭能力就不是很強,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渠道無限暢通的時代,報紙、網絡、手機等諸多媒體都在對體育類期刊的讀者進行“分化”蠶食,導致讀者群減少。
(2)種數增加,單個刊印數下跌
最近幾年體育期刊的總印數仍有提升,但這並不說明體育期刊市場還大有可為,而是由於種數增加所致,對於多數個刊來說,印數卻是緩緩下跌。這一方麵是由於體育這塊大蛋糕越來越誘人,使得涉足的媒體越來越多,使得體育期刊的讀者得到了分流。另一方麵是隨著人們休閑娛樂方式的增多,讀者的興趣也被分流。但從體育期刊主觀方麵來看,個性不顯,特色難現,而且同類刊物種數膨脹,相互競爭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3)過分追求娛樂化
對於體育類的雜誌來說,在保持著體育自身優勢的同時加入一些時尚類的元素或是借鑒一些他們的成功經驗,對於雜誌整體的內容與審美都是一種補充,但在一些雜誌中,過分強調時尚化、娛樂化,時尚元素喧賓奪主,使雜誌失去了體育本身的內涵,成了用體育點綴的時尚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