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京城出現了奇景。
一間小鋪子門還沒開,就圍著許多人等著,不時還有人急匆匆趕來加入,有人好奇的探頭問:
“這間鋪子是賣什麼的,生意居然如此好,瞅瞅,門沒開就這麼多人等著。”
大多數人不知,旁邊的一個布莊掌櫃倒是熱情的回答:
“這是官家的鋪子,賣東西的人都是披著官皮的呢,好像賣的也是衣服料子,昨日剛開門就一波一波的來生意。”
可嫉妒死同行了!
掌櫃尋思著,該不會是賣官服的吧。
很快,這個猜測被打破了,因為門開了以後,幾個小吏無視圍攏在門前的人,搬了一塊大牌子放在門前:
——新製棉衣,一件三錢銀子,防寒保暖,包你冬日裏出門無憂。
後麵有行紅漆小字,可試穿。
棉衣?
這是個有些熟悉的陌生詞,要不說京城人消息廣呢,很快就有人現身說法,自家親戚在城外好似種了這個棉花。
二十文一斤,朝廷回收,他親戚都不肯全賣了,說是也做了棉衣這東西。
有一個開了頭,後麵人也七嘴八舌的附和,對,他的七大姑家的二嬸子的娘家弟弟也是種了這個。
一眾閑人圍著討論,有任務在身的下人們可沒功夫閑聊,一窩蜂擠進了門,不多時,門內炸開了鍋。
隱隱約約有“不賣了”,“十件……”,“行行好”之類的字句傳出。
不多時,人又出來了。
小吏施施然在牌子上添了幾個字——每人限購十件,不許多買。
豁,這世上還有不許人多買的東西。
不少人的心裏,一下子和貓抓似的癢癢了起來,很想花錢買來看看,京城富裕,有錢人不在少數,三錢銀子花的起。
很快,第一個人踏了進去。
出來的時候手上就抱了一個包袱,臉上是興奮的笑,腳步不停的往外奔,被人拉住問七問八,他不耐煩的掙脫:
“都吵吵什麼,進去試一下就知道了。”
“又暖和又便宜……”
話的尾音還未消散,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已經走出了幾丈遠——他要去通知親朋這個消息,能快一步就快一步。
老天爺啊,這什麼棉衣可真暖和啊!
留下的人麵麵相覷,被這人的態度搞得動搖不定。
又一個人進去,有人帶頭,很快鋪子裏塞滿了人。
小吏們的態度不冷不熱,愛搭不理,什麼微笑服務那是想屁吃,時不時還要翻個白眼,好在,該幹的事還是幹了。
不論什麼時代,真正的好東西,總是不怕人看不見。
凡是試穿過棉衣的,十個有六個買了下來,剩下兩個實在沒錢,還有兩個錢沒帶夠……
如許玥所料。
棉衣,一下子就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