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參考文獻(2)(1 / 2)

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版。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聯書店2006年版。

陶賢都:《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稻鄉出版社2002年版。

王怡辰:《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文津出版社2006年版。

劉斌:《十六國北朝時期的甲騎具裝及甲騎具裝俑研究》,山西大學2007屆碩士論文,導師王銀田教授。

淩文超:《略論六世紀前中原騎兵的淵源及其演進》,湖南師範大學2007年碩士畢業論文,導師張燦輝教授。

論文:

朱師轍:《北魏北鎮考辨》,《輔仁學誌》第12卷第一二合期1943年。

彭體用:《從鮮漢統治階級的逐步合流看北魏統治的強固》,《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1期;《宇文泰對於前朝曆史經驗的揚棄》,《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6期。

李培棟:《北魏太和改製前胡漢形勢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楊際平:《試論北魏太和後期的改革》,《北朝研究》1993年第4期。

金前文:《孝文帝關於“六輔”的設計與其身後政局的走向》,《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呂克勤:《評北魏孝文帝鞏固宣武帝皇位的措施》,《臨沂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4年第1期。

張金龍:《高肇專權與北魏宣武帝時期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蘭州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

高蘊華:《北魏中衰原因初探》,《史學集刊》1991第3期。

夏鼐、王世民:《讀史劄記:論北魏兵士除六夷及胡化漢人之外似亦有漢人在內》,《清華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鮑桐:《北魏北疆幾個曆史地理問題的探索》,《中國曆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3期。

劉漢東:《論北朝的吏治思想》,《許昌師專學報》1987年第2期。

宿白:《盛樂平城一帶的拓跋鮮卑—北魏遺跡》,《文物》1977年第11期。

宿白:《北魏洛陽城和北邙陵墓》,《文物》1978年第7期。

張乃翥、韓玉玲:《北魏元邵墓出土文物的民族學研究》,《北朝研究》1992年第3期。

王延武:《北魏末的文化模式與爾朱榮的敗亡》,《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11期。

孔毅:《北朝後期北鎮鮮卑群體心態的演變》,《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東魏北齊的文士及其命運》,《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張國安:《試論北鎮鮮卑的民族融合》,《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

唐長孺、黃惠賢:《試論魏末北鎮鎮民暴動的性質》,《曆史研究》1964年第1期;《北魏末期的山胡勅勒起義》,《武漢大學學報》1964年第4期;《二秦城民暴動的性質和特點》,《武漢大學學報》1979年第2期。

唐長孺:《北魏南境諸州的城民》,收入《山居存稿》。

萬繩楠:《魏末北鎮暴動是階級鬥爭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史學月刊》1964年第9期;《從陳齊周三方關係的演變看隋的統一》,《安徽師大學報》1985年第4期。

熊德基:《鮮卑漢化與北朝三姓的興亡》,收入《六朝史考實》,中華書局2000年版。

許福謙:《東魏北齊胡漢之爭新說》,《文史哲》1993年第3期。

周雙林:《從京畿都督府看東魏北齊的民族關係》,《史學月刊》1987年第6期。

朱雷:《〈北齊書〉斛律羨傳中所見北齊“私兵”製》,《武漢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

江中柱:《高歡高澄父子與東魏的漢化》,《福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何德章:《高乾兄弟的命運》,《高澄之死臆說》,《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6輯1998年;《北魏末帝位的異動與東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8輯2001年;《北魏遷洛後鮮卑貴族的文士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20輯2003年。

陳群:《渤海高氏與東魏政治》,《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2期。

羅新本:《婁昭君評議》,《天府新論》1997年第5期。

龐駿:《北齊儲君製度探論》,《許昌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

嚴耀中:《北齊政治與尚書並省》,《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

穀霽光:《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中國社會經濟史集刊》第5卷第1期,1937年;《再論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廈門大學學報》第3集1944年;《三論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科學與教學》第1期1958年;《西魏北周時期統一與割據勢力消漲的辨證關係》,《江西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