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國外城鎮化建設的經驗(1 / 3)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基本上每個國家都在經曆著城市化的過程,隻是所處的程度不一樣罷了。如英國、法國、美國是城市化發展最早、城市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而日本則是城市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後發國家,在幾十年的時間裏走完了英、美等國幾百年才完成的城市化進程。拉美地區國家在城市化中普遍都存在“城市病”。“十二五”規劃和十八大報告中都將城鎮化作為我國下一步的發展重點,為了少走彎路,借鑒各國已有的發展經驗是必不可少的。本章主要介紹英國、法國、美國、日本、拉美地區等城市化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世界各國城鎮化進程

(一)英國的城市化進程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實現城市化的國家。1801年,英國的城市化水平不足26%,半個世紀後,城市化水平升至45%,2005年,英國的城市化率已達到90%以上。英國的城市化在一個毫無前例、毫無經驗借鑒的環境下實踐和發展,這使得英國學術界和城市規劃工作可以毫無束縛、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創新,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以及在城市化發展中應該吸取的教訓。

16世紀中期,英國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導致了土地所有權的變革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改變了農村中小型生產的傳統,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模的畜牧業、農業,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同時為大規模的機械化農業提供了可能。圈地運動後,原來的土地貴族變成了資產階級,農民則變成了第一代工人。由於農業采取了規模作業,生產率得以提高,無地耕種的農民則大多數進入城市成為工人。

16—18世紀的商業革命也為英國城市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封建製度逐漸沒落,重商主義政策日漸抬頭,新航路的開辟,英國的殖民體係的建立,“隨著殖民地的擴大,英國對外貿易在18世紀增加了6倍,倫敦成了世界貿易中心。”這種國際性的貿易往來也帶來了人口的大規模流動,這也是英國城市化的一大重要因素。

英國大規模的城市化始於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使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就業人口分布發生相應的變化,城市就業機會增加,把大批農村勞動力吸引到城鎮,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1801年,英國城市人口僅占總人口的33%,到1851年,英國城鎮人口占到了總人口的54%。從業人口的分布也有了變化,農、林、漁業的從業人口數從原先的40%以上,降為1851年的21.7%,到1901年,隻占從業人口的8.7%,而工業、建築業的從業人口則從1801年的29.7%上升到1901年的46.3%。工業革命對英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它極大地解放了英國的生產力,原煤、鋼鐵、紡織品等的產量都位列各國第一,且優勢明顯。

隨著工業集中化趨勢的出現,一大批工業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一些傳統的城市發展緩慢、日漸衰落,無法適應工業變革的需要而難逃被淘汰的命運;而一些地處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則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城市的傳統格局由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而被改變,如英格蘭南部的米德爾賽克斯、薩裏、肯特、格洛斯特、薩摩賽特等都是由於城市化而出現的大批新工業城市。工業革命使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為增強。城市的聚集經濟效益使製造業及其他服務業集中到城市,使其成為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中心。英國工業革命還導致了交通運輸業的變革,1825年世界第一條鐵路在英國修建,到19世紀50年代,英國的大中型城市基本都通了火車,內陸和沿海城市都被密密麻麻的交通網連在一起,不僅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也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貿易的發展。伴隨人口向城市的高度集中帶來的是人口密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汙染的“城市病”。由於交通網的四通八達,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為了尋求更優質的生活質量的人們選擇了到郊區居住,出現了郊區城市化的趨勢。可見,工業化在英國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核心的推動作用。

(二)法國的城市化進程

法國在大革命後,拿破侖政府推行了扶植國內工商業的政策,並於1804年頒布了《拿破侖法典》,這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它為法國工業的興起創造了必要的製度條件。在18世紀初,法國的農村人口還占總人口的90%,落後而分散的家庭手工業與小生產者占著絕對的優勢。法國的農業革命到18世紀中葉才開始出現,各種比較先進的農業技術才逐漸得到運用。農業生產率的高低成為城市化進程最有力的“促發劑”或“鉗製器”。

法國長期盛行“家庭加工”的辦法,製造商或承包商把原材料委托給地方,分配到戶進行加工。這樣在很長一段時期,法國的城市並沒有英國那樣大的吸引力。法國由於地理和氣候條件,除糧食作物外,果木園藝業和養蠶業作為傳統生產部門,在農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類農業要求精耕細作,需要勞動力較多,又特別需要穩定的有一技之長的專業隊伍。另外,小農經濟在法國農業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土地對農民的維係力較強。所以,農業將其人口向外轉移的“推力”不足,使農民與土地的分離經曆了一個相當緩慢而長期的過程。

1812年,法國裏昂的絲織業已發展到具有1萬家工廠、8萬工人的規模。1825年,英國解除了機器輸出禁令後,法國得以從英國輸入大量的機器設備,有力地推動了法國工業的發展。到1848年,法國農村中的手工紡織工業已基本上被大機器紡織工業所消滅。此外,金屬工業、化學工業、銀行業也都相繼發展起來。由於設備的更新和新技術的推廣,煤、鐵生產業也迅速增長。1831年法國建造了第一條長度為39公裏的鐵路,到1848年時,修建了從巴黎到各地區鐵路,鐵路總長度為1931公裏。在鐵路沿線的一些地區也逐漸發展起來,大大加快了法國城市化的進程。

法國是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19世紀時與英國同為世界強國,由於法國的經濟發達,工業發展水平較高,法國的城市化進展也較快。據統計,1994年法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96%,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4%。非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95.7%,農業勞動力僅占總勞動力的4.3%。由此可見法國的城市化率已達95%以上。盡管法國工業發達,城市化率很高,但法國的農業並未萎縮,反而很發達。1993年,法國耕地麵積為1825.5萬公頃,占陸地總麵積的33.2%,人均占有耕地0.316公頃,高於世界平均水平(0.246公頃)。法國農業總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雖然僅占3%,但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在世界農業中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國甜菜產量居世界第1位,葡萄酒產量居世界第2位,牛奶產量居世界第3位,肉類產量居世界第4位,小麥、玉米產量居世界第5位。

(三)美國的城市化進程

美國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從1776年宣布獨立至今隻有二百多年的曆史,但卻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國家之一。美國從殖民地變成了超級大國;從依靠殖民地經濟的國家變成了最大的工業國家;從相對單一以白人為主的人口結構變成了各民族、各人種的大熔爐;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是現代世界經濟體係的核心,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首位。縱觀美國的城市化發展曆史,主要經曆了以下三個階段:

1.城市化醞釀時期(1690年—1830年)

這一時期是美國城市化的起步階段,城市數量少、城市規模小,經濟主要以出口原材料和進口製成品為主要的貿易形勢,交易對象主要是歐洲國家,尤其是與英國息息相關。由於海洋貿易的發展,在沿海出現了一批以貿易為主的港口城市,其中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例如,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和費城等。1776年美國宣告獨立後,在經濟上也謀求結構轉型,將南方種植園經濟轉換成棉花經濟,向英國出口棉花。從南方運往英國的棉花在紐約中轉,造就了紐約無可替代的交通地位。同時開放西部,開通運河,修建鐵路。1825年伊利諾伊運河通過哈得遜河將紐約和五大湖地區連接起來,聯係五大湖、哈得遜河、俄亥俄河與密西西比河的運河網絡開通以後,布法羅、克利夫蘭、芝加哥、底特律、米爾沃基等城市作為重要的批發中心出現了。這一時期美國的城市數量、規模以及城市內部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狀況對後期的城市化進程有重要影響,其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城市數量少,城市人口增長不穩定。

第二,農業占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但城市中從事商業、製造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的人口比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