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年,一艘名叫“五月花號”的船隻將英國移民帶到了美洲大陸,並在這裏建立了殖民地“馬薩諸塞”,在印第安語裏,“馬薩諸塞”的意思是“一個很大的山坡地”。這片山坡地很快成為北美大陸東海岸的重要區域,它的首府設在波士頓。十幾年後,聞名遐邇的哈佛大學就在這裏正式成立;153年後的1773年,這裏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波士頓傾茶事件”,直接推動美利堅合眾國最終走向獨立。
1872年,清政府采納容閎的建議,向美國派遣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這群平均年齡隻有12歲的孩子漂洋過海,橫跨太平洋,來到了一個他們可能此前從未聽說過的名叫“美利堅”的國度。他們更不曾意識到,就在他們抵達那個陌生國度之時,一場以電力應用為標誌的工業革命風暴正從那裏興起並迅速席卷全球。這些孩子中,很多人在中學畢業後考入了美國東海岸新英格蘭地區的各大名校,其中就有人來到了波士頓,一名進入哈佛大學,八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
彼時,這些遠涉重洋的孩子無法預計,短短數年後的1880年,與哈佛大學所在坎布裏奇鎮(又譯作劍橋鎮)隔河相望的市區,會成立起一座名為“埃莫森”的學院。這所私立學院成立之初,主要向公眾提供演講辯論方麵的培訓和教學,在而後的100多年時間裏,該校在戲劇影視、新聞傳播、時尚設計等領域突飛猛進,成為美國東海岸獨樹一幟的特色高校。
2010年10月,美國新格蘭地區正值最美的金秋時節,午後陽光暖暖地照在路邊一排排小樹上,將茂密的樹葉染成溫暖的金色。那是我第一次踏進波士頓,第一次見到當時埃莫森學院的女校長——傑奎琳·裏博格特。她看起來雖然矮矮瘦瘦,但眉宇和言談之間散發出一種無法掩藏的精幹和果斷。在接下來的三天裏,傑奎琳不僅親自帶我參觀了埃莫森學院的各幢樓宇、各個劇院和各項設施,而且如數家珍地和我講起每幢樓、每個劇院甚至每間演播室和製作室的來曆。
2011年11月,傑奎琳又一次來到北京,參加由中國傳媒大學名譽校長劉繼南教授發起的“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在會議之前,劉繼南教授的“完善中國現代大學製度視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學女校長群體研究”項目正式獲得教育部立項,而為傑奎琳多年教育生涯撰寫一本傳記,也被列為這個項目的內容之一。在劉校長有力的推動下,我們曆時近三年,一次次與傑奎琳聯絡、訪談、索要圖片、確認細節,均得到了傑奎琳本人和埃莫森學院方麵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我們對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在這本書稿為期近三年的撰寫過程中,整個創作團隊付出艱辛的努力——中國新聞社曾鼐小姐、香港《文彙報》郭涵璐小姐、中國銀行沈亞君小姐、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蔣燁紅小姐先後都曾參加過本書稿的資料整理和文字統籌工作;中國中央電視台美洲中心記者站記者謝晨光先生曾協助聯係傑奎琳進行采訪。正是每一位團隊共同的努力,才使得本書稿最終能夠成型並付梓。
一個女性、一所大學、一個時代……這本書稿真正想要向讀者展示的,不是一個傑出女性的光輝曆程,而是希望通過傑奎琳的心路曆程,為讀者講述二戰後一位普通的女子,僅僅靠著“學習”和“活力”這看似樸素的“法寶”,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裏,不僅被這個時代改變,同時也改變著這個時代。或許麵對她的時候,我們早已不覺得需要頂禮膜拜抑或肅然起敬,因為站在眼前的,其實隻是一個溫暖的前輩、一個優雅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