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在1950年的時候,年近四十的川菜大師伍鈺盛受敬愛的總理邀請,從港島回到京城,參與新國家的建設。

之後,他更是在西長安街創建了北京最大的川菜館——峨嵋酒家,並開始招收學徒。聽到這個消息後,何大清趕緊找關係將何雨柱安排進去當了一名川菜學徒。

何大清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他看到峨嵋酒家聲勢浩大,受到了上麵領導的重視。再加上他在鋼鐵廠工作的這兩年讓他意識到譚家菜由於食材的名貴和難得越來越沒有用武之地。他覺得讓兒子跟自己學習譚家菜可能日後都找不到好工作,所以他認為現如今被領導看重的川菜可能會更有前途。因此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安排兒子何雨柱進了峨嵋酒家,打算讓他跟著伍鈺盛學習川菜。

因為對伍鈺盛的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的何大清非常清楚這次的機會有多麼難得。要不是峨嵋酒家剛開業急缺人手,他很清楚自己的兒子根本沒有機會跟伍鈺盛這樣的川菜大師學習廚藝。

伍鈺盛自1928年開始從事烹飪工作,起初在蜀都市的天順源飯館當學徒,師從川菜名師田永清、甄樹林。

1933年,伍鈺盛開始在渝都市享有盛名的白玫瑰酒家擔任廚師。

1937年後,他更是為眾多軍政要員主理宴席,甚至連蔣光頭在宴請貴賓時,也會請他前來籌備筵席。

1946年,伍鈺盛受朋友之邀,前往魔都的玉園餐廳掌廚兩年,之後前往港島發展。在港期間,他更有幸為港英總督和澳門澳督獻上過自己的廚藝。

以伍鈺盛的本事,若不是受到總理的邀請,再加上他那一顆熱忱的為祖國建設的心,他留在南方的話,生活可能會過得更好。

而原主何雨柱自從進入峨眉酒家後,由於酒家的生意極為興隆,伍鈺盛並沒有太多時間親自教導何雨柱等人。

然而,由於人手緊缺,他們也無法遵循傳統的三年學徒製度,一開始的一兩年內隻能幹些雜活。不過,伍鈺盛還是直接安排了人教導他們基本功,每隔兩天就會抽出時間親自指點他們一番。

由於何雨柱早早便跟隨何大清學習了廚藝的基本功,其他學徒大多也都有基本功,他們大多是靠關係進來的,而且不少人的情況與何雨柱相識,都是家中本就有廚師。

因此,他們隻打雜了不到一個月,伍鈺盛便開始根據他們基本功的掌握情況,逐步傳授他們川菜的烹飪技藝,希望他們能盡快學成,為他分擔壓力。

何雨柱在廚藝上頗具天賦,也深受伍鈺盛的看好。要不是因為他們這批學徒的時間太短,伍鈺盛還需要好好考察一番每個人的品行,暫時不願意收徒,說不定何雨柱就能直接拜他為師了。

可惜的是,就在何雨柱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時,由於局勢的變動,峨眉酒家無法繼續經營下去,隻能被迫關門。何雨柱等學徒自然也隻能被遣散。

畢竟,伍鈺盛也沒有能力繼續養活他們。為了自家的生計,他也被迫去了太平橋的一個小炒麵館當幫廚。

連伍鈺盛自己都是如此境況,何雨柱等人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就此失業在家。

在理清了自己目前的情況後,何雨柱不得不感歎原主的命運。可惜了,如果能一直跟在伍鈺盛身邊學習的話,何雨柱日後的成就絕不會像原劇中那樣,不僅一輩子都幾乎消耗在工廠裏,而且還差點被人算計得絕戶。

估計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失業在家的原主因為一直找不到工作而最後求到了易中海頭上,請易中海幫忙安排個工作。

又或者大概率也可能是易中海在聾老太太的指點下主動算計將何雨柱作為了自己養老的備胎。他幫助何雨柱進入了婁氏軋鋼廠的後廚繼續當了一名學徒。自此讓原主在對他感恩戴德的同時,也漸漸將何雨柱操控在了手中。

對易中海而言,為何雨柱在食堂安排個學徒職位並非難事。更何況,何雨柱還承襲了何大清留下的香火情。隻要易中海向婁董事提及何雨柱兄妹的困境,婁董事斷不會拒絕讓何雨柱進廠當學徒。多一個學徒的工資,對他來說不過是餐桌上少一口菜的問題,實在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