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登高而去其梯
【原文】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①。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②,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注釋】
①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期,約定。句意為主帥賦予軍隊作戰任務,要斷其退路,猶如登高而去梯,使之勇往直前。
②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統帥與軍隊深入敵國,就如擊發弩機射出的箭一般,筆直向前而不可複回。
【譯文】
將帥向軍隊分派作戰任務後,要使其像登上高樓而去掉梯子一樣,有進無退。將帥率領士卒深入諸侯國土,要像弩機發出的箭一樣勇往直前。要燒掉舟船,打碎煮飯的器皿,以示死戰的決心。對待士卒要能如驅趕羊群一樣,使他們隻知服從命令往前走,卻不知道要到哪裏去。
【釋譯】
孫子在此提出了“登高去梯”之計,這要求將帥在指揮作戰時,要善於蒙蔽、使用士兵,斷絕他們一切退路,讓他們能進不能退,從而聽從指揮,與敵人決一死戰。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6年)秦軍大敗趙軍,趙王歇退守巨鹿,秦將王離奉軍包圍巨鹿。趙王四處求救,楚懷王命宋義、項羽率軍救趙。楚軍行至安陽,宋義害怕,臨陣退縮,一連幾天不肯前進。項羽下令,每人隻帶三天幹糧,砸破所有的飯鍋,鑿沉所有的渡船,準備決一死戰,不解巨鹿之圍決下生還,因此鼓舞全軍將士。接著,項羽接連發動9次攻擊,以一當十,銳不可擋,終於大破秦軍,俘秦將王離。經此一戰,項羽名震天下,成為各路諸侯軍之領袖。
十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
【原文】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①;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②。
【注釋】
①其眾不得聚:指敵國軍民來不及動員和集中。聚,聚集、集中。
②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國家強大的威力施加在敵人頭上,使它在外交上無法聯合諸國。
【譯文】
凡是稱霸的軍隊,進攻敵國,能使敵國的軍民來不及動員集中;兵威加在敵國頭上,能夠使敵方的盟國無法配合策應。
【釋譯】
孫子認為,真正雄霸天下的威武之師,在戰爭中要先入為主,先發製人,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一旦起兵攻伐敵國,便可使其措手不及,兵不得聚,人心散亂,軍無鬥誌,盟國也不敢馳援。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國攻打齊之盟國——趙國,於長平坑殺趙兵40萬。齊與趙雖有合縱抗秦盟約,但由於懼怕秦國而拒絕援助。謀臣周子諫道:“趙乃齊之屏障,今日趙亡,明日齊危”。齊王田建不僅不采納,反而撤除合縱之盟,不修攻戰之備,一味恭順秦國。秦見各國國力削弱,聯盟破裂,於是,接連發動戰爭,破燕,滅韓、亡魏,一個一個地收拾,齊國坐視各國滅亡而不救。代國滅後,秦國大軍壓境,並直搗齊國首都臨淄,齊王毫無抵抗之力,隻好向秦國求降。懼敵媚敵的齊國終遭滅亡。
十一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原文】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①。
【注釋】
①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隻有把軍隊投置於險惡的境地,才能取勝。害,害處,指惡劣的環境。
【譯文】
將士卒投置於危亡境地,才能轉危為安。使士卒陷身於死地,才能起死回生。軍隊深陷絕境,然後才能反客為主,贏得勝利。
【釋譯】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是孫子的一句名言,也是他認為將領帶兵打仗的一種有用的方法。他認為如果將三軍置於“死地”、“危地”、“重地”後,既不可能退避,也不可能堅守自保,必然會同心協力,奮力作戰,以超常的勇氣與敵人決一死戰,這樣反而可能化險為夷,反敗為勝。
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梁將陳慶之守衛渦陽城,與魏軍對峙長達數月,經過了上百次交戰,梁軍已非常疲乏。這時,魏軍援軍又想在梁軍的後方構築營壘。梁軍諸將怕腹背受敵,商議退兵。陳慶之則認為現在梁軍消耗極大,喪失鬥誌,應先將他們置之死地,再與敵人交戰,必能取得勝利。於是,諸將依計行事,率軍夜襲魏軍,在攻下4個營壘後,士氣依然高漲,再驅趕著俘虜向魏人發起進攻,大敗魏軍。
十二並敵一向,千裏殺將
【原文】
故為兵之勢,在於順詳敵之意①,並敵一向,千裏殺將②,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注釋】
①在於順詳敵之意:順,假借為“慎”,謹慎的意思。詳,詳細考察。句意為用兵作戰要審慎地考察敵人的意圖。
②並敵一向,千裏殺將:並敵一向,集中主要兵力,選定恰當的主攻方向。殺將,擒殺敵將。
【譯文】
所以,指導戰爭這種事,在於謹慎地觀察敵人的戰略意圖,集中兵力攻擊敵人的一個部分,這樣就可以千裏奔襲,擒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實現克敵製勝的目標。
【釋譯】
孫子這裏論述了集中兵力攻擊敵人一個部分,從而巧妙地獲得戰爭勝利的思想。在戰爭中首先要弄清楚敵軍真實的戰略意圖,然後集中兵力於某個主要方向,攻擊敵人,以取得成功。無論攻或防,都采用集中兵力打擊敵人之一部分的戰術,這是兵家共同的主張。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抽調14架戰鬥機,組成突擊隊,襲擊伊位克的核反應爐。令人驚訝的是,整個襲擊過程僅用了兩分鍾,就將原子反應爐的圓形屋頂坍塌,中心大樓被夷為平地,核反應爐被毀壞,另兩座建築物也遭到嚴重破壞。核反應爐的保護部隊,被突如其來的襲擊攻擊得暈頭轉向,高射炮放了一陣空炮,無一命中,薩姆導彈沒有來得及發射,攔截飛機也沒有來得及起飛,以軍飛機已逃之夭夭了。
十三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原文】
踐墨隨敵①,以決戰事②。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③。
【注釋】
①踐墨隨敵:踐,是遵守、遵循的意思。墨,意為原則。
②以決戰事:以決定戰爭勝負問題,即求得戰爭的勝利。
③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剛開始時如處女般柔弱沉靜,使敵人放鬆戒備;隨後如脫逃的兔子一樣行動迅捷,使敵人來不及抗拒。
【譯文】
因此,戰鬥展開之前要像處女那樣顯得深靜柔弱,以誘使敵人放鬆戒備。戰鬥展開之後,則要像脫逃的野兔一樣行動迅速,使敵人措手不及,無從抵抗。
【釋譯】
兩國相爭,兩軍相鬥,是不可能完全按照原定作戰方案不折不扣的執行。一般要根據敵情、我情兩變法靈活掌握運用,作戰時要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三國時,魏國的程昱據守鄄城,手下的兵士隻有700人,曹操聽說袁紹在黎陽將要南渡,便想再給程昱補充2000名士兵,但程昱不願接受,他說:“袁紹擁有70萬大軍,自認為所向無敵,現在他看我的兵這麼少,必然不會來攻我。如果為我補充兵員,袁紹反倒會來進攻。那麼我就是有2700人,也不是袁紹的對手。”後來,袁紹果然因為程昱兵少,未攻鄄城。曹操對其謀士說:“程昱的膽量勝過古代勇士孟賁夏育”,他根據袁紹好大喜功的性格,巧妙地采取了不增兵的策略,終於保住了鄄城。此例證明程昱棋高一著,勝過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