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窮人墨守成規,溫州人決不在一棵樹上吊死(3)(1 / 2)

為了選擇新產品,他四處奔走了解市場行情。一張“首屆A市騾馬物資交流大會”的海報吸引了他。本地牛皮資源豐富,皮質又居全國之首,加工牛皮的念頭產生了。從市場他又了解到,“黃牛藍濕皮”在外貿市場上是緊俏商品,於是他立即組織力量,很快就生產出了色澤鮮豔的黃牛藍濕皮。當年,這一新產品就被一外商看中,’當即與他們廠簽訂了年供貨5萬張的合同書,由於他們廠的產品質量好,又守信用,所以不久黃牛藍濕皮就出口到日本、新加坡、印度等亞洲各國。

人隨時代的步伐走,而企業應跟著市場信息變。在這方麵,王廠長應對自如,用新產品不斷充實市場。一次,一位北方的農村姑娘來到皮件廠,她要買一隻結婚用的皮箱。廠裏的業務員把她領到了製箱車間,那裏有準備發到各個城市去的航空模壓箱、旅遊箱、輕便手提書箱、帶輪子的套箱等各式漂亮的箱子,可姑娘一個都沒看中。這一小小的舉動立即引起王廠長的興趣,他開始思索和研究,將如何才能適應農村市場的需求、如何打開農村市場提上日程。

農村是個廣大的市場,而自己的廠卻沒去占領它,應該把產品麵向農村。他立即組織力量設計製造出了色彩鮮豔、龍飛鳳舞、圖案明朗的帶著鄉土氣息的皮箱。這種龍鳳皮箱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很多農村經銷店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前來訂貨。開發一個新產品,就能占領一個新市場。他們的產品占領了農村市場,產值和利潤很快大幅度上升。王強獲得了巨大成功,事業如日中天,氣勢逼人。3年後,原來蓋著油氈紙的茅屋變成了7層5開間樓房和寬敞的車間,30來人的小廠變成了3500多人的中型廠。

在溫商看來,一個善於經商的人一定要懂得隨機應變。因為市場是千變萬化的,諸如政策、貨源、銷售、價格、天氣,等等,都是經常會變化的。市場上的動態,隨時都會影響經營者的生意,打亂你原先的計劃。因此,經營者就必須隨機應變,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應急措施,減少損失,挽回敗局。廣東東莞市有兩個鄉同做香蕉生意,甲鄉的香蕉是運到東北的,乙鄉的香蕉是運到河南的。甲鄉在中途發現天氣炎熱,香蕉會變質,就中途卸貨降低銷售。而乙鄉的香蕉到達河南後,貨方還死抱著價錢不放。結果,賣的不多,爛的不少,損失慘重!

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上古時代,同樣也適用於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承認,在一場激烈的競賽中,凡是不能適應者,都會被淘汰。

變革其實是一種意識,具有變革意識的人,都會不斷考慮企業發展的要求,作出任何企業要求的變革,盡管變革會傷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變革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磨擦,但是,不變則是僵死,在發展與滅亡當中,一定要痛下決心,毫不猶豫地選擇變革。

4.決不在一棵樹上吊死

不一樣的思維:

窮人:財富是自己爭取來的,別人的利益不要惦記,自己的利益不要放棄。

溫州人:財富是一種回報,人生是一種博弈,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時候,要做到敢於放棄自己的利益。因為,敢於舍棄,善於舍棄,才會有大收獲。

隨機應變,拿得起放得下。隻要能賺錢不在乎幹什麼的理念,派生出溫州商人的另一風格:不在一棵樹上吊死,不死守一個攤子。如果自己的攤子或已經營的項目不賺錢,不管為此傾注了多少心血,對其多有感情,他們也會去放棄它。他們把開公司、上項目僅僅是看做賺錢的工具而已。這個工具用舊了,不起作用了,他們都舍得丟掉,趕緊換新的。溫州人不會像有些地方的生意人那樣,對待自己的公司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不管爭不爭氣都舍不得丟掉。在義烏有個叫鄧光華的生意人,他開過許多攤店,也辦過各種大小公司。最早他賣針線,後來賣機械手表到電子表,再後來他賣計算器、手機、電腦等等。20多年生意中他與時俱進,隨機應變,他先後賣過100多種產品。正是這種靈活善變的經營方式使它由當初擺針線小攤發展到今天的大型電腦、彩電專賣公司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