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他出資1000萬兼並了國有企業——浦東電纜廠,擁有了自己的實業公司。現在張文榮的亞龍集團經營範圍包括銅材、電纜、教育、醫療、綠化工程、房地產等,總資產超過6個億。
天時、地利、人和,溫州商人的精明之處,就在於能夠掌握天時、地利的關鍵因素,因時而變,因地製宜,並且緊跟政策變化,將生意做得滴水不漏。
1991年10月,上海浦東開發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還是一片希望的田野,精明的上海人很有耐心地等待著政策的不斷出台。
就在這時,比田間機耕道強不了多少的楊高路上,兩位操著上海人誰也聽不懂的溫州方言的中年漢子,像勘察隊員一樣在張張望望、畫畫寫寫,整整5天,從最南端的楊高路到最北端的高橋。隨後,他們悄悄登上海輪回到了溫州。
過了兩天,他們提著裝有65萬元巨款的蛇皮袋,再次返回上海,叩開了一個又一個單位的門。
令上海人詫異的是,兩位溫州人所看中的不是沿馬路的門麵,而是在浦東嚴橋鄉,離楊高路有30米之遙的一間倉庫。精明的上海人竊笑這兩個大傻瓜。
可是,溫州人自己心裏有底。根據掌握的信息,他們認為楊高路要麼不改造,一改造必是6車道、8車道無疑。到那個時候,這就是一筆大財富。
經過努力,溫州方與上海方達成如下協議:上海方以地皮為投入,溫州方出資,將倉庫改造成活動房或店麵,由溫州方經營管理,收入二八分成,5年不變。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兩位溫州客所料:1992年春節,鄧小平南巡,在楊高路留下足跡,緊接著,耗資8億多元的楊高路改道工程被列為上海頭號工程。
這兩位溫州人就是陳氏兄弟,他們在這次投資中至少可以掙到兩三百萬。
溫州人的政治嗅覺是非常靈敏的,隻要政策一變,溫州人馬上就作出反映。
1979年,溫州金鄉的一位做小五金生意的葉老板看到“國內高考恢複”的消息,立即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他發了一封封業務信到全國各大高校,希望為各大高校製作校徽,不久,葉老板真的收到了高校的訂單。如今,溫州金鄉已經成為“紀念章之鄉”。
1985年的一天,國家允許個體戶辦廠的文件下達了。鄭秀康上午知道這個消息後,下午就去注冊了鴻盛皮鞋廠,並注冊了鴻盛商標。於是,鴻盛皮鞋很快進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如今的溫州,市委機關報《溫州日報》的銷量是當地最好的主流媒體之一,大部分訂戶是個人,主要是民營企業主。
溫州人在搶占商機方麵非常迅速,他們總是能從一條看似平常的信息中聞到商機。
比如,教育部要頒發教師證了,訂單被溫州人搶了;郵電部要印特快專遞信封,訂單被溫州人搶了;香港回歸要給警察換警徽,訂單被溫州人搶了;美國海陸空三軍要在軍服上做軍徽,訂單還是被溫州人搶了……
正是這種靈敏的政治嗅覺和領先一步的膽識,使溫州人在生意場上獲得極大的財富。
3.靈活多變,隨機應變
不一樣的思維:
窮人:企業管理不能說變就變。
溫州人:變革是常態,不變是變態,企業在發展,製度也需要不斷變革,這樣才能保證企業持續不斷地發展。
時代在變,市場在變,“變”是這個世界的法則。溫商常說:“不知道靈活多變,還算什麼溫州商人!”
溫州商人葉世光,在他積累了資本之後,在全國各地尋求投資商機。1995年,他來到南京,發現這座古老的城市呈現出勃勃生機,人才濟濟,並且投資環境也不錯。他決定在這裏發展,然而投資什麼,心中無數。當時南京飲食、休閑業相當火爆,他深入了解之後,冷靜地考慮到消費熱點不一定就是投資熱點。市場越火投資更要謹慎。其後,他又調查房地產業,而當地房地產商大都投資於高檔商務樓,也是十分火熱,讓他望而卻步。就在這一期間,他為租下一間商務間作為公司所在地,奔走於多家房產商間,均因租金昂貴而未能如願。這一天,就在他無法租下商務間,公司難以在南京落腳,而在賓館裏收拾行裝,準備離開時,不覺有些悵然。他推開窗子,眺望景色:眼前的南京鬧市區,正在矗立起一幢幢豪華的高檔商務樓,一幕幕求租商務間的鏡頭在腦中浮現……忽然,他靈機一動,想到像他這樣的商人都在南京難以租一間商務間,那麼還有多少中、小商人渴望租一間租金合適的商務間呢?如果投資興建中、低檔的商務中心,不是具有很可靠的客戶來源嗎?這一“商機”浮現,葉世光不走了,而是馬上著手調查,發現果然“商機”無限,於是果斷決策,在南京投資數千萬元開辦中低檔的商務中心。果然客戶蜂擁而來,立即吸引了許多中小公司人駐。幾年來,出租率都保持在95%以上。葉世光在南京的發展十分順利,他如今是南京諾亞商務中心總經理、南京溫州商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