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臉色不太好看,現在內閣雖以他為首,但基本大多數票擬他都交給梁儲和楊廷和處置,他隻負責重大事件,雖然謝遷知道梁儲和楊廷和很忙,但在他看來,比起當初隻有他和楊廷和在內閣時輕鬆多了,也就沒有再給內閣添人的心思。
“世光,你為何突然提起此事?難道你想讓我跟陛下提議,讓賓之回朝繼續擔任大學士?”謝遷問道。
何鑒搖頭:“這不是為你考慮麼?我也知道,離開內閣,想回來就難了,陛下跟賓之間的矛盾朝野盡知,我自然不會給你添亂……不過,有些翰林老臣在朝中處置事務力不能及,到內閣或許還能發揮餘熱。”
謝遷想了下,白鉞是成化二十年科舉榜眼,是年入翰林院任編修,弘治九年升翰林侍讀,《大明會典》修成後晉侍講學士,有資格入閣。當然,沈溪也是翰林出身,目前在朱厚照跟前炙手可熱,更有資格入閣。
謝遷忍不住問道:“你是說秉德,還是之厚?”
何鑒笑道:“你始終沒忘了把之厚調到你手下去當差,如此一來你好看著他,不讓他招惹是非。但你也不想想,就算你要調之厚到內閣,他會同意嗎?我說的人是秉德,他在禮部難以支應,倒不如入閣做幾天閑差。”
謝遷搖頭擺手:“你把內閣事務看得太簡單了,每天需要處理的朝事起碼數百件,多的時候甚至有上千件,在那裏當差可不是什麼輕快活。”
何鑒打量謝遷,雖然他沒說話,但眼神好似在說,你這還不夠輕快?
謝遷想了想,又道:“有時間的話,我會去探望一下秉德,以他的資曆確實可以入閣,之前我一直想讓德輝回朝,不過看來一時難以實現,很多事情都跟先皇時不同,現如今陛下對朝事近乎不管不問,司禮監也沒太多意見,一切全憑內閣支應,適當增加閣臣人選有助於提高朝廷辦事效率。”
何鑒為謝遷斟了一杯酒,道:“陛下既無心朝堂,司禮監掌印怕是一時半會兒不會有變化,如此一來,倒可維持一段時間朝堂安穩。不過年後之厚就要回朝當差,於喬你跟之厚之間……唉!”
提到沈溪,何鑒和謝遷之間氣氛就會變得微妙。
何鑒是個老好人,總想說和沈溪和謝遷間的矛盾,可總不見效。
謝遷又夾了口鹵豬耳到嘴裏,嚼了嚼,似有所思:“他做他的事情,我做我的事情,我跟他之間能有什麼?隻要他做事守規矩,別亂來,不要總想一鳴驚人,我這把老骨頭能容不下他?”
何鑒道:“似乎之厚在養病這些日子,籌措軍費的事情沒有停下。”
“什麼?”
謝遷當即一驚,“這小子,還不願善罷甘休嗎?”
“看你,剛說什麼來著?是你跟陛下進言,說朝廷拿不出軍費,現在之厚自行籌措有何不可?他又沒動府庫存餘,不過是在民間納捐罷了……我也隻是偶然聽人提及,在這個問題上你最好不要反對。”
何鑒態度明確,在關鍵問題上力挺沈溪,而不希望謝遷跟沈溪唱反調,尤其他認定沈溪做的是正確事情的時候。
謝遷放下筷子,恨恨地道:“本以為他受傷後能消停些日子,看看他都幹了些什麼!他才回京多久?先是劉瑾,又是張氏外戚,下一步他不會踩到你我頭上來吧?”
何鑒苦笑一下,沒跟謝遷說什麼,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謝遷意識到在何鑒麵前說沈溪的壞話無濟於事,何鑒對沈溪的力挺遠比他更甚,不由恨恨地道:
“之前我就在懷疑,他如此針對張氏外戚,乃是因為他想獨攬朝政,扳倒他掌權道路上的障礙,如今他已然得逞,張氏一門現在隻是空頭侯爵而沒有了實際兵權,沈之厚的權勢進一步鞏固,下一步他不會挾兵權當第二個劉瑾吧?”
“嗬嗬。”
何鑒道,“怎麼又提這一茬?於喬,你就不能拿正眼去看之厚?外戚案他完全是被朝臣逼著去跟陛下進言,到現在我還後悔當日去找他。”
謝遷歎了口氣:“世光,你跟之厚才認識幾天?這小子的性格,我比誰都了解,他做事講究名正言順,當日看似是由你去鼓動他入豹房進言,但或許他早就期待如此,甚至你去見他都在他預料之內,至於他見陛下的真正原因,不用說就是張氏兄弟礙著他的路了。以他如此年歲,卻有那麼高的成就,又有那麼深的城府,你能治得了他?”
何鑒苦笑搖頭,不想跟謝遷辯駁,因為這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
……
寒冬臘月,沈府內一團和氣。
之前沈亦兒冒犯皇帝的事情暫告一段落,皇帝沒有追究,沈家人自然也不會去提,隨著沈溪傷情好轉,前來探病的大臣急劇減少,沈家人終於可以見到這個沈家主心骨。
沈溪時常會到內院,但吃過午飯一定會回自己的病房休息,而且始終保持獨居的狀態。
偶爾,沈溪會趁著旁人不注意時離開家門。
朝堂上的事情,暫時跟沈溪絕緣,這跟他稱病不出那段日子相似,這有助於他摒棄雜念思考一些問題。
“……大人,在您養病這段時間,九邊軍情並無惡化,不過達延部兵馬已開始對漠西的亦不剌部發動攻擊,入冬後戰事也不斷,可惜草原上傳來的消息很少,也非常滯後,有很多消息都是幾個月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