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為大人效死命!”
雲柳和熙兒對視一眼,齊齊躬身說道。
……
……
沈溪要被外調。
最初朝廷傳出的消息,是讓沈溪到南京擔任戶部侍郎。
在劉瑾當權這麼個大背景下,這消息不算稀奇,在此之前已有諸多朝臣因反對劉瑾而被貶謫或者革職,光是尚書就不下五位。
沈溪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但在消息傳出後,多少引起朝野波瀾,尤其兵部涉及軍隊係統,軍中大佬都覺得情況不妙。
英國公府宅。
地主張懋、國丈夏儒和成國公朱輔三人正在書房議事。
成國公朱輔原本任南京守備,弘治十三年因乞養母回京,掌左軍都督府,正德登基後遷中軍都督府都督,提督三大營操練。
朱輔平日跟張懋一向走得近,年歲上比之張懋有十幾歲的差距,軍中事務基本以張懋馬首是瞻,夏儒以國丈進五軍都督府後,朱輔通過張懋的關係,跟夏儒也走得很近。
“……張太師,若沈之厚從京城離開,軍中有誰能跟劉瑾一較長短?怕是到時候群魔亂舞,五軍都督府也再無寧日。”
朱輔雖為中軍都督府都督,但因他不是朱厚照嫡係,跟劉瑾也沒什麼關係,隻能仰仗張懋庇護。
以這些上層掌軍之人看來,還是懂規矩守規矩的文官執領兵部,更讓人放心。一旦無所顧忌的權閹掌控軍隊,勳貴的地位也會隨之動搖,利益跟著受損,奸宦王振帶來的土木堡之變就是前車之鑒。
張懋道:“那日沈之厚在朝堂上跟陛下撕破臉,這件事傳得沸沸揚揚,朝野盡人皆知,就算陛下寬宏大量,劉瑾能不拿此做文章?劉瑾早就想除掉沈之厚這個兵部尚書……畢竟沈之厚這個帝師,對劉某人的威脅太大了。”
說到這裏,張懋忍不住一陣唏噓,似乎對沈溪的不理智行為感到遺憾。
夏儒本為儒臣,對於軍隊的事情了解有限,但對於黨爭卻有著直觀的判斷,明白當前閹黨已徹底壓製文官。他清楚自己在朝中沒多大地位,女兒在宮裏從未受到皇帝的禮遇,空頂著個國丈的名頭罷了。
從道理上講,夏儒作為新晉勳貴,屬於武將係統,但夏儒不自覺將自己跟謝遷和沈溪歸為一類,對文官的境遇感同身受。
夏儒問道:“若沈之厚到南京,朝中豈非再無人跟劉瑾抗衡?那時……五軍都督府的情況也要跟著變化,我等若什麼都不做的話,難免為劉瑾所趁!”
張懋也陷入遲疑中,現在要關心的已不是沈溪留不留在京城的問題,既然朝廷發布旨意,那事情就無法再挽回,不管這是劉瑾還是朱厚照的意思。
張懋歎道:“沈之厚離朝,跟之前幾位尚書離朝有所不同,可以說沈之厚是陛下登基後提拔的第一位東宮故臣,若連沈之厚都被貶謫在外,怕是沒人能跟劉瑾正麵相爭,就算於喬也沒這能力。”
恰在此時,有侍衛進來,行色匆匆,似有要緊事奏稟。
張懋示意侍衛靠前,側耳聽完後讓侍衛退下,道:“剛從吏部傳來消息,陛下禦旨已下,調沈之厚到宣府,總製宣大兵事,即刻上任!”
朱輔和夏儒麵麵相覷,顯然不能判斷這消息幕後隱藏的內容。
“去宣府?不是去南京麼?”朱輔驚訝地問道。
“去何處都差不多,想那劉瑾已得逞,讓沈之厚離朝,自此便可高枕無憂,甚至可以在地方上對沈之厚動手腳!”
張懋連連搖頭,惋惜不已,“現在最著急的怕就是謝於喬了,苦心栽培個接班人,如今已在朝獨當一麵,卻因年輕氣盛而……唉!”
言語間,張懋覺得這是沈溪自己造成,非戰之罪。
夏儒問道:“那是否可以想辦法跟陛下見麵,追回聖諭呢?”
張懋搖頭:“勸也無用,何況現在誰能麵聖?如今陛下留滯豹房,許久都未曾過問朝事……”
“再者,這官員去留問題,豈能由臣子決定?況且現在決定權不在文臣手裏,而是落入宮中權閹之手……”
“回頭見見於喬,看他怎麼說。”
朱輔悲歎:“這會兒去見謝少傅也無濟於事,若能轉圜的話,謝少傅豈能無所作為?對了,新任兵部尚書是……”
“兵部侍郎,曹元。”張懋道。
聽到這名字,夏儒和朱輔同時沉默。
過了許久,張懋若有所思道:“之前朝中局勢,於喬有沈之厚相助,大致能跟劉瑾領銜的閹黨維持個均勢,但如今沈之厚外調,下一步於喬手上的權力肯定會被劉瑾逐步蠶食,六部一旦淪喪,五軍都督府怕是也在劫難逃啊!”
374/22214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