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四章 接踵而至(3 / 3)

在場幾位心裏都在想,既然你知道非去不可,還說這些做什麼?不如老老實實上路,把京城的事情交給我們……你一個閹人本身也沒多大見識,卻總喜歡指手畫腳也不嫌煩!

雖然劉宇等人都歸附劉瑾,但並非心悅誠服,依托劉瑾不過是為利益驅使,沒有人願意頭頂一個閹黨之名。就算劉宇這樣靠劉瑾上位之人,獲得地位後也開始對劉瑾生出二心,更別說是翰苑出身自顧身份的焦芳了。

劉機道:“若公公的確對陛下做出過許諾,要親往宣府……那若非出現什麼變故,公公非去不可。”

“變故?”

劉瑾目光一凝,好像意識到了什麼。

孫聰似乎知道劉瑾的想法,如今最大的變故,其實就是生病,或者京城出現變亂,孫聰知道這些法子皆不可取,當即道:“公公還是如約成行好,若能一戰得勝,能在軍中奠定聲望,到那時,公公在朝地位便無人可撼動!”

劉瑾臉色漆黑:“得了戰功固然好,若是敗了,咱家豈不是會成大明罪人?若是換做其他時候,咱家倒不是很擔心,問題在於如今姓沈的小子擔任兵部尚書,他不去宣府,隱身背後使壞,若被他找到機會,坑了咱家,咱家到時候豈不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孫聰道:“公公不應擔心沈尚書,沈尚書身為兵部主官,無論如何都不敢做出有損大明軍威之事,倒是王僉院才是公公需要提防之人,若他對公公不利,公公這一行怕是會有危險,或者他在軍事才能上有所不及,公公也可能會承擔連帶責任。”

劉瑾神情陰鬱,搖著頭道:“這也是咱家擔心的地方,姓沈的小子不親自去宣府,便是不想跟咱家在一條船上,擺明要擺咱家一道,而他派去之人,並不是有經驗的宿將,而是舉薦王守仁……這王守仁年輕氣盛,根本沒有帶兵經驗,咱家怎可輕信此人?”

劉宇聽到這話,終於找到一個將功折罪的機會,笑著說道:“公公,要不由下官為您舉薦幾人,充當公公的副手,必要時將王守仁的帥位給奪了?”

“你真是豬腦子啊!”

劉瑾毫不客氣地破口大罵,“咱家去宣府,本就是為幫扶王守仁,王守仁身為主帥,咱家動他不得,帶一群人在身邊指手畫腳有什麼用?”

孫聰提議:“公公不如去見王華王學士,跟王學士再熟絡些,如此一來,王守仁這一行必然不敢為難公公,或許會以公公馬首是瞻……不知公公意下如何?”

劉瑾思慮半晌,最後點頭:“看來隻能如此了。”

見劉瑾態度終於緩和下來,在場幾人總算鬆了口氣。

焦芳道:“不知公公在司禮監,可有安排人代陛下朱批?”

說完劉瑾去宣府之事,焦芳等人最關心的莫過於朝中誰來代替劉瑾主持政務,這個人關乎到未來一段時間朝局發展,極為重要。

劉宇和劉機都望向劉瑾,想知道劉瑾會做出如何安排。

劉瑾道:“咱家不相信旁人,尤其是秉筆太監戴義,此人跟張苑走得很近,而張苑又是國舅和太後的人,咱家雖動他不得,但也不能將權力拱手相讓。咱家離開京城後,名義上奏本由內閣和司禮監共同商擬,焦大學士,平時有奏本,你跟咱家妹夫合議後做出票擬便可!”

焦芳原本以為劉瑾要對自己委以重任,等聽到自己是跟孫聰商議奏本再做決定,心裏非常難受。

作為輔政大學士,焦芳自視甚高,就算他被世人歸為閹黨,但一直覺得問心無愧,而且在處置朝事上有很高的自信。

平時劉瑾批閱奏本,多詢問他的意見。

張文冕和孫聰雖有智謀,但在票擬用詞上,遠沒有到焦芳這麼圓潤自如的地步,所以即便孫聰和張文冕“批閱”過的奏本,也要送到焦芳手頭潤色,再由劉瑾代天子朱批,這流程幾乎一成不變。

劉瑾離開京城後,照理說批閱奏本之事,應交給焦芳,但劉瑾隻相信“自己人”,所以寧可把權力交給名不見經傳的孫聰,也不肯托付焦芳……卻是劉瑾怕焦芳把票擬權交還謝遷,明顯信任不足。

焦芳心中不爽,孫聰有所察覺,走到焦芳麵前,恭謹地道:“在下不過是晚生後進,今後還得仰仗焦閣老您多提點!”

這話雖然讓焦芳心裏舒服一點,但還是對劉瑾有意見。

劉宇問道:“閣老,那朝中用人和官員考核……”

在其位謀其政,焦芳身為閣臣,關心的是票擬和朱批的歸屬權。而劉宇身為吏部尚書,則在意朝廷用人考核方麵的事情。

劉瑾當政這一年多來,已掌管朝廷用人以及官員考核大權。但凡地方上官員來京小考和大考,必然要被劉瑾剝一層皮,劉瑾靠這個掠奪的銀錢不計其數,很多地方官甚至要借債來向劉瑾送禮。

劉瑾不耐煩地道:“咱家離開京城,並非就此一去不回,你們的差事按照原本的規矩來辦便可,咱家這裏,自然有克明(孫聰字)坐鎮,你們有什麼事,盡管問他!”

到此時,焦芳、劉宇和劉機才知道,原來劉瑾離開京城時所找代理人,不是他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孫聰。

************

ps:關於孫聰的字號,史籍上確實如此記載。原本筆者以為會有避諱,但實際上明朝許多官員字號都用了克明,如正統年間的監察禦史鄒亮,以及弘治朝的工部尚書曾鑒等,皆以克明為字。

克明一詞出自《詩大雅皇矣》:“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朱熹集傳:“克明,能察是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