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要進犯大明京師,如果繞道榆林衛,後續補給線拉得實在太長,但若能攻破宣府鎮北部關隘,將長城摧毀,那達延部就可以用很短的距離完成糧草物資的補給,先集中全力拿下宣府鎮所有城塞,穩定後方後出兵攻打居庸關,破掉居庸關就可以攻打大明京師。
亦思馬因在草原上名聲很大,在普通牧民眼中,國師不但是一位睿智的長者,更是神的化身,他熟知兵法韜略,精通多種文字,甚至能跟鬼神溝通,就在韃靼人以為大明即將傾巢而出重演當初明成祖征服草原的一幕時,亦思馬因主張犧牲小部落利益,劃定勢力範圍將小部落吞並,然後充分利用小部落的資源,滿足行軍打仗的基本需求。
正是因為韃靼人對小部落涸澤而漁式的掠奪,令許多失去家園和財產的韃靼部落南遷,亦思馬因趁勢在其中夾雜大量探子。劉大夏的三邊總督衙門上疏朝廷來請求安置之事,沈溪立即從中察覺韃靼人有主動攻擊的意向。
沈溪對謝遷的進言,讓謝遷在皇帝麵前大出風頭,但最後的結果卻是韃靼人接踵而至的軍事行動卻與謝遷的揣度既然不同,謝遷無法自圓其說,隻能將沈溪推出來,讓沈溪領兵出征。
亦思馬因從未想過他的計劃會被大明提前查知,戰果之所以如此輝煌,也在於他利用混入榆林衛城的探子,關鍵時刻裏應外合,一舉攻破榆林衛城,隨後又配合達延可汗巴圖蒙克率領的主力,對劉大夏部窮追猛打。
等到明軍主力退過黃河後,巴圖蒙克立即沿黃埔川、十裏長川北上,走哈不其溝、五梁太溝進到黃河邊,由喇嘛灣渡過黃河返回察哈爾地區,再伺機南下。
而亦思馬因則率領自己的部落以及火篩等部族武裝,迂回南下,繞道永寧州和嵐縣,做出一副進犯寧武關的架勢。
等到劉大夏抽調兵力固守寧武關,亦思馬因迅速調整兵馬,出其不意走偏頭關入大同鎮腹地,趁著大明西北各路人馬隻能駐守城塞龜縮不出,聯絡幾乎斷絕,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出現在大同鎮以東地區。
至於如今在寧夏鎮周邊肆虐的韃靼騎兵,基本都是漠南蒙古的亦卜剌等部族以及從瓦剌請來的援兵,總兵力不過兩萬騎,但由於草原上基本都是一人雙馬甚至三馬,給人的印象就是騎兵滔滔不絕,綿延數十裏,營造出十數萬大軍圍攻的假象。
九月十七,亦思馬因完成對麾下兵馬的整合,戰前部署基本上全部得以實現。
在亦思馬因的構想中,接下來的著重點分別是懷安衛城、宣府、張家口堡、居庸關和京師。
第一步先兵不血刃破懷安衛城,除了取得一個戰略上的支點外,還可以從懷安衛城得到糧草物資的繳獲,解決千裏突襲後麵臨的物資匱乏狀況;然後是兵分兩路,一路前往宣府鎮,切斷宣府往張家口堡方向的道路,另一路人馬往張家口堡,與達延汗巴圖蒙克率領的軍隊裏應外合,拿下張家口堡。
第三步責是摧毀長城沿線的城塞,拆掉長城,使得後方無憂,再揮兵南下合圍宣府。
等拿下宣府城後,立即進兵居庸關,破居庸關;屆時留下部分人馬,防備大明西北兵馬回援,中軍主力則長驅直入,直逼大明京師。
亦思馬因的計劃一環扣一環,非常毒辣。自他用計賺下榆林衛城,就被手下的韃靼兵馬當作神明一般……那是弘治十三年讓韃靼人飲恨的地方,如今一雪前恥,亦思馬因的聲望幾乎達到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