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一章 皇宮考核(下)(3 / 3)

隻有朱厚照依然不服,倔強地與朱佑樘對視,“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

朱祐樘突然側過頭,看向沈溪,喝問:“沈卿家,太子這些話,可是你教的?”

沈溪本來正在看熱鬧,突然被弘治皇帝點名,心裏直叫冤枉……我連您老要問什麼問題都不知道,怎會提前教太子這些話?怪隻怪我平日對太子說了很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警醒之言,令熊孩子害怕,一旦怕了,他就喜歡多問這方麵的內容,把我的話歸納出來在您老麵前陳述。

說不是他教的,其實還是他教的,但這個時候怎麼能據實而言?

“回陛下,臣並不曾教導太子這些言論。”沈溪趕緊出列告罪。

朱厚照此時也站出來為沈溪說話:“不關沈先生的事,這些想法,都是孩兒自己想出來的,遠的不說,且說那韃靼人吧,屢次犯邊,而我大明將士能將外敵驅走,是因父皇平日裏善待三軍將士,將士願為朝廷守衛疆土之故……可若連父皇都不想戰,那將士憑什麼浴血沙場,精忠報國?”

朱厚照最初說得那是有理有據,氣勢不凡,但說到後來,缺乏語言組織能力的缺憾便暴露出來,但仍然話粗理不粗。

就連在場那些平日裏崇尚文治的儒臣,也不能否定朱厚照這番話的正確性,天子尚且不能堅定必戰之心,何況三軍將士?

大殿內重新恢複了寧靜。

靜得讓人害怕。

皇帝跟太子在治國理念方麵有了衝突,這在曆朝曆代來說都是極其危險的事情,皇帝對兒子不滿意,或許就會把太子給廢了,可在本朝就沒這方麵的擔憂……別說嫡兄弟了,太子連庶兄弟都沒有,看樣子未來也很難有,弘治皇帝不把皇位傳給朱厚照,傳給誰?

而且大部分大臣也覺得,太子這話說得很有道理,要知道太宗皇帝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不就是為了“天子守國門”嗎?況且大明朝本身就是在驅逐蒙元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總不能把祖宗的榮光都給丟棄了吧?

可惜的是小太子蒙在鼓中,以為這次韃靼人是被三軍將士齊心協力給打跑的,若是他知道其實他倚賴的邊軍將士避而不戰,目送韃靼人在大肆劫掠後揚長而去,這會讓小太子多心寒?

此時四朝元老馬文升出列道:“陛下,老臣以為,窮兵黷武固然不妥,但若外夷犯邊,也不得不奮起一戰,太子之言甚好。”

有幾個大臣跟著出來讚同馬文升的觀點,其實卻是他們對此番邊軍不抵抗政策宣泄的一種不滿。

朱祐樘輕輕歎了口氣,他本來就是善於納諫、非常喜歡聽取別人意見之人,不知不覺間,他把文華殿當成了議事的朝堂,現在討論的已經是以後韃靼人再犯邊,要不要舉國一戰的問題。等他反應過來,臉上不由露出一絲苦笑,眼下明明是考察兒子學問的考場嘛。

“嗯……”

朱祐樘稍微清了清嗓子,想化解一下大殿中尷尬的氣氛,突然想到兒子之前的考卷尚在四位閱卷官手上,便看向謝鐸等人,問道,“太子對答如何?”

王鏊奏稟道:“回陛下,太子除第二場《詩經·小雅》篇中有一句錯漏之外,其餘皆對答工整。”

*

ps:第三更送上!

今天還有兩更,請大家多多捧場,訂閱、打賞、月票和推薦票天子都要哦!(未完待續。)

374/2465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