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六章 不通世情?(第二更)(2 / 3)

沈溪拱手道:“我並非不體諒劉尚書的辛勞,隻是玉娘應該明白,以我如今的年歲和見識,很多事情不足以勝任,反倒不如安守本分,做一點力所能及之事……”

玉娘心想:“這位沈大人可真夠謙虛的,在泉州時與佛郎機人一戰,那是何等氣概?更別說是拿下張濂時那種舍我其誰的大氣魄,誰敢說你年歲和見識不足?”

但劉大夏表明不能勉強沈溪,玉娘自也不會多言。

“沈大人,你可真是讓人看不懂。”玉娘搖頭苦笑,語氣中滿是無奈,隨後告辭離去。

等玉娘離開後,沈溪思索了一下,劉大夏會派誰去……最大的可能,還是江櫟唯!

……

……

京師的戒嚴在持續中。

時值盛夏,驕陽似火,稍微走上兩步都會汗流浹背,沈溪身為朝官,不能再跟小時候在汀州時一樣穿個坎肩背心便隨意出入家門,因此他寧可多留在家裏。

如同料想的那樣,最終劉大夏派了江櫟唯押送糧草去宣府。

說起來不遠,不到四百裏路,但中途卻是凶險異常。

之前江櫟唯剛說除了錦衣衛指揮使趙鑒以及指揮僉事牟斌等直屬上司外,誰都調動不了他,現在劉大夏就讓他明白,就算他如今在北鎮撫司供職,戶部也可以隨意調動……更何況江櫟唯到現在仍舊隻是個錦衣衛鎮撫,一天不掛上鎮撫使的實銜,一天不算轉正。

很快謝遷得知劉大夏有意讓沈溪去宣府的事情。

謝遷本來還為劉大夏為何會在朝堂上幫沈溪這樣一個後進說話而不解,張濂案發後,他總算明白,其實沈溪去泉州還領有戶部的差事,這足以說明,不止他一個人看出沈溪有本事,劉大夏這樣在朝中剛正不阿的實幹之臣也經常使喚沈溪辦差。

“……你小子腦子可真不開竅,此番去宣府有益無害,韃靼人隻想搶一把就走,根本沒有戀戰之心,之前宣府探馬來報,由於天氣炎熱,人倦馬疲,韃靼人已經開始撤走,你去一趟不會有危險……能讓七卿之一的戶部尚書賞識你,飛黃騰達指日可待,沒想到你小子居然拒絕了……”

謝遷一有機會就數落沈溪,本來以他的身份,犯不著跟沈溪這樣的小角色計較什麼,不過秉承“沈小友鋒芒太盛必須磨磨棱角”的原則,謝遷從來沒給過沈溪好臉色。

但這次,他卻為沈溪拒絕劉大夏的好意感到惋惜。

沈溪有些驚訝地問道:“謝閣老之前不是交待過,要學生安安心心在翰林院和詹事府多做幾年學問嗎?”

謝遷瞪了沈溪一眼,好似在說,你小子竟然拿我的話來嗆我?

“其實啊,這事兒還真是好壞參半……就本心而言,我並不支持你去戶部這樣辦實事的衙門,因為你小子做事不通世情,就說那張濂吧,是你隨便能拿的?還好陛下未加怪罪,若不然一個不慎,別說是官位了,連小命都要搭進去。”

沈溪心想,伴君如伴虎,你這倒是說了句大實話,雖然說辦的是皇差,但最後要治你罪的也是皇帝。

不論差事辦得對與錯,隻論是否合符皇帝的心意,若皇帝覺得張濂不該被問罪,就算罪證確鑿,也不能動。

高明城的案子就是最好的證明,當高明城送出大筆贓銀贖罪,得到弘治皇帝歡心後,連劉大夏這樣忠耿的大臣,都停止追查高明城以前那些貪贓枉法的勾當,後來還眼睜睜看著高明城擔任欽差出京辦事。

謝遷見沈溪不言,似在思索,心裏多少有些高興,這說明沈小友並非無可救藥,還可以通過“教導”使其幡然醒悟。

若他知道其實沈溪並非他所想的那般做事不會拐彎,而高明城更是沈溪一手推到外戚黨那邊的話,非破口大罵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