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七章 鄉試(下)(3 / 3)

因為商會的人對沈明堂禮遇有加,既讓他賺錢,還給了他個管事的差事,沈明堂在福州城裏吃得好住得好,幹的活既體麵又輕鬆,自然想留在省城。

沈溪見沈明文還想繼續誘導他這個老實的三伯。不由道:“好不好也得回去,祖母了,我們要耽擱的話,回家就得挨罰。”

老太太的“挨罰”,就是家法伺候,一頓戒尺招呼在身上。沈明文自己沒少挨打,對戒尺有些忌憚,幹脆什麼都不了。

八月十四,考生入場考第三場。

第三場的考試內容為經論、史論、時務策五道,每道題要求寫三百字以上。在沈溪看來,這是為了考察生員們在古今政事方麵的見識。

從第二場開始,考試內容已經不再要求用八股文來寫,在作文行文上更利於考生自由發揮。

也正因為如此,後兩場的考試內容更難判斷優劣,反倒不如第一場的四書文和五經文,光看破題和八股行文,基本就能判斷出文章的好壞。

在嘉靖朝之前,考生鄉試的考卷在批閱後,沒有規定必須要送去京師和南京進行“磨勘”。

所謂“磨勘”,也就是各省將取中舉人的試卷解送到禮部複查考卷,一般由禮部會同翰林院完成。那些清貴的官員們,會審閱每一份試卷,檢查考官在閱卷過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閱卷是否認真,比如試卷中有錯別字,語句不通等等問題,同考官是否標明了。對於同考官閱卷過程中的錯漏,會進行嚴厲的處罰。

在失去監督的情況下,考生的成績,實際上是由各省自行決定,鄉試結束隻需把錄取人員名單上呈京師報備即可。

三考試下來,每個考生需要寫六七千字到萬字之間,五千多考生,最少也有四千多萬字,沒有標點符號,一張張考卷,讓四名同考官從中選擇優劣,隻能從四書文入手,負責任的,或者會看看五經文,之後後麵兩場考試的內容,本身同考官也不是很專業,想拿來通讀一遍都沒那時間。

因為按照規定,閱卷工作要在八月底完成,從考試完到閱卷結束,一共不到半個月時間,真正留給同考官的時間連十都不到,畢竟還有主考官批卷的時間在內。

第三場考試,對所有考生來都挺輕鬆,若考生認為第三場的考試內容多,可以酌情減兩道,也就是經論、史論和時務策隻做三道即可。

第一場四書文和五經文也允許酌情各減一道,可畢竟這涉及到最後錄取與否,沒一個人敢減,但在第三場,沒減的反而是少數。

等八月十五晚上考完試,整個貢院內一片喧嘩。

畢竟已經考完試了,之前規定考生不許話,那是為了防止作弊,但此時試卷都收走了,而且時間恰逢中秋佳節,人被關在號舍裏,麵對頭頂的皓月,難免會有思鄉的情緒。

這會兒,開明的監考人已經把號舍的鎖打開,一堆人聚在一塊,有的考過多屆的考生清楚規矩,特別準備了酒壺和幾個酒杯,拿出來招呼附近同考的生員坐下喝上兩杯。

沒到半夜,所有外簾官已經撤離,號舍的鎖也被打開,監考的官兵撤去,整個貢院好像是個大集市一樣。

所有人都在那兒談地,有交流題目難易的,有抱怨時運不濟的,還有喝了酒潸然淚下的。但更多的人卻對本次考試有所憧憬,希望最後那百裏挑一的舉人名單中,列著自己的名字。

************

PS:第二更送上!

寫這章子感慨良多,科舉考試真不容易啊……

子繼續碼字去了,大家看得過癮趕緊投月票鼓勵一下吧!

【馬上就要515了,希望繼續能衝擊515紅包榜,到5月15日當紅包雨能回饋讀者外加宣傳作品。一塊也是愛,肯定好好更!】(未完待續。)

&l;/b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