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文想到晚上還有一頓酒,頓時感覺人生快慰莫過於此,連句告辭的話都沒,眉飛色舞地拿起店家剛送上桌的一壺酒下樓去了。
在沈明文眼裏,蘇通不過是個初進學的後生,學問上肯定是平平無奇沒什麼可探討的,最多是出來喝酒的時候主動幫忙結賬,充當冤大頭,讓他可以蹭吃蹭喝。
蘇通目送沈明文下樓,卻不知沈明文是出恭還是回家,但轉念一想,若出恭的話不該拿酒壺下去……
難道是把酒喝光了,把酒壺當夜壺?想想就覺得惡寒不已!
蘇通道:“沈老弟,令世伯還真是有些……健談啊。”
沈溪心,什麼健談,根本就是個厚顏無恥之人!這全是李氏慣出的毛病,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被關在閣樓讀書,看起來可憐,但其實卻是一種享受,連基本的勞作都不用,人還不是養得又饞又懶?
當然,沈溪不能在外人麵前數落長輩,這是禮法問題。之後沈溪和蘇通都刻意不再提沈明文,因為這樣一個宛若蒼蠅般的存在,光是想起都覺得掃興,更不要掛在嘴上了。
吃過午飯,蘇通帶沈溪到他落腳的地方看過。
蘇通住的地方,距離沈溪下榻的白馬河相對較遠。蘇通的意思是就算不能同住一家客棧,也可以搬到附近,相互也好有個照應。
蘇通道:“如今才六月初,進城的考生算不上多,若不趁著現在,到了七月,整個省城的客棧都會爆滿,再想找個中意的地方那就難了。到時連城中的公祠和廟宇,都會成為考生的落腳點。”
沈溪點了點頭。
僅僅的寧化縣,就有生員二百,福建省七八十個縣,生員數量有一萬六七千人往上。就算不是每個生員都會參加鄉試,但參考的生員數量怎麼也得有四五千人,再加上送考的,省城一下子湧進一兩萬人。難怪會人滿為患。
福建是江南教育相對先進的省份,在大明朝,每屆鄉試福建的錄取人數僅次於南北直隸和江西,與浙江和湖廣兩大省份旗鼓相當。
洪熙元年規定,福建鄉試錄取人數為四十五人。景泰四年增加了十五個名額。到如今弘治十一年,這四五十年來福建一直是按鄉試錄取六十人來進行選拔。總體來,鄉試的錄取率要比院試低許多,汀州府院試還有將近百分之十的通過率,而到了鄉試,連百分之二的錄取率都不到。
同時鄉試還有規定:“人材眾多去處,不拘額數,若人材未備,不及數者,從實充貢。”
這是朱元璋所下命令。若哪屆鄉試人才多,可以適當多召幾個,若人才少,不能找學問不及的濫竽充數。
但考官基本是能少招就少招,因為多招,回頭被人查驗誰的才學不行,考官是要背責任的,但少招的話,就算有學子被人檢查出狗屁不通,他也能。這一屆的考生就這等糟心樣,我好不容易才拚湊出個榜單來。
蘇通介紹了幾名別的府縣的考生給沈溪認識,這隻是蘇通進省城的第二,才一時間他就結識了幾個新朋友。這些人都在二十歲左右,屬於青年才俊。當他們得知沈溪十二歲就參加鄉試時,對沈溪立即熱情了幾分。
不是同鄉人,比較的心理不會太大,沈溪就不再是“別人家的孩子”。以他如此的年歲參加鄉試,至少神童是沒有疑問了。如果能夠中舉,前途必然不可限量,這個時候不攀點兒交情,更待何時?
“原來蘇公子這兩日要找的,就是這位沈公子。現在一看,沈公子年少英才,卓爾不群,果真是了不起的人物!”一名姓路的考生由衷地讚歎道。
“路兄所言極是,在下之所以要急於找到沈老弟,不但因他年少學問好,更因他在別的方麵也很有本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連藏鉤、射覆都是掐指一算手到擒來,你沒見過可不知道有多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