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天不從人願(3 / 3)

大災之後,百姓開始重建家園,但依然秩序井然。

水路和陸路運輸恢複後,惠娘第一件事就是馬上從江西和湖廣征調糧食物資,發揮商會貨物直接采購的優勢,不跟那些趁機投機倒把的遊商做買賣。貨物都以平價在城內銷售,甚至連運費和人工成本都是由商會承擔。

那些遊商本來想趁著水患大賺一筆,一看商會來這套,馬上慫了。

你們牛。不跟你們玩,我運去別的地方賺錢,反正此番福建地區普降暴雨,遭災的地方又不止你汀州府一處,你商會管得了汀州府,可管不了別的地方。

這一年隆夏之後連場大雨。使得黃河、淮河、長江、錢江、閩江、汀江和西江等河流沿岸基本都處在抗洪的基調中。

高明城怕自己救災不力而仕途盡毀,其實各地的父母官情況都差不多。省城派要員巡查地方,朝廷也派出欽差到各地考察民情。

汀州府在沿汀江諸多府縣中,算是遭災非常嚴重的,但卻在惠娘為首的商會帶領救災之下,使得汀州府周邊沒有一起大的瘟疫發生,連百姓的死傷也是最少的。

在水災之後,汀州府又最快複市,令百姓生活回歸正軌。

但惠娘畢竟是民間代表,而且是女流之輩,上不得台麵。到最後,在對朝廷上書的功勞簿上,記的都是汀州知府高明城的功勞。

因為考察民風的官員並不會與地方官府有所接洽,就在他們上書為朝廷樹立典型歌頌高明城政績時,高明城已經把家當都收拾好了。

因為這場水災結束後,正好是他三年知府任滿之時,從南京傳來的消息,他已經仕途無望,他之前所走關係的那批人,眼下都跟他劃清了關係,明顯是怕水災之事牽累到自己頭上。

高明城在朝中並沒有太多勢力,所能仰仗的隻有參加科舉時的座師以及幾位仕途順利的同窗,這些人目前大多在南京六部任職。聽到噩耗後,高明城隻能自認倒黴,準備收拾鋪蓋卷回鄉,以之前為官二十餘年所得贓款,好好過完餘生。

但或者是因為水災之後,信息傳遞得不太通暢,汀州新任知府的任免狀遲遲未到,連新任汀州知府是誰尚且不知,更別新官到任了。

大災之後,隻要朝廷沒有新的知府到任,高明城就得在自己任上,當好他的父母官。

本來高明城還想通過補庫撈一筆,現在正好水災幫忙,庫房全淹了,災後還需賑濟,地方沒跟朝廷要錢糧都是好的。

高明城心也累了,對他最後的任期已經不太上心,就等著災後致仕回鄉過安穩日子。

八月初九,水災結束不到一個月,突然從京師降一道“聖旨”。高明城為弘治皇帝親自任命,從汀州知府任上,遷為河南巡撫,從正四品擢升為從二品。

朕所治下,政治清明人人歌頌,唯獨黃河不給朕麵子,年年發大水,年年讓朕頭疼。

你不是會治水嗎?你就用你的才能,去給朕治理黃河去!

***********

PS:第二更!

今身體不舒服,去醫院診治結果發燒8度,掛了半的鹽水,現在終於感覺好受了些。

這一章寫得暈暈乎乎的,大家湊合著看吧!明身體康複後子會繼續爆發!請大家多多支持!(未完待續。)

&l;/b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