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藥物緊缺的情況下,其實最重要的是做到飲水衛生,再者將難民按照居住區域劃片,再使用口罩等物,盡量避免百姓間過多接觸,生病之人應及時隔離,找大夫前去診治。
幾年前的花瘟疫中,惠娘已獲得一些基本的防疫知識,再有沈溪在背後幫忙,她很快把建議上交官府。
高明城正因前途可能毀於這場洪災而手足無措,突然有人進獻平患之策,看過之後當即同意。
沈溪所提的平水患之策中,第一條就是先成立抗災委員會。
以汀州知府以及長汀知縣為主導,由商會、城中士紳、坊甲及民間團體代表為骨幹,以商會和官府的人力,加上從商會和士紳手中所納錢財物資的物力,對城中百姓進行疏導和歸置。城中大事項皆要由抗災委員會來負責。
最開始,高明城還能親力親為,他感覺到個人前途的壓力,親自到城中各處視察。但隨著城中水位下降,更多浮屍出現,城裏已有規模瘟疫爆發,高明城怕自己年老體弱染上疫病,索性躲在府衙閉門不出,加上同知、通判和推官也不理事,於是一咬牙將府衙的官差調撥長汀知縣統領。
知縣何應生膽怕事,他在府城當百裏候,一直被知府壓著一頭,這時候知府想把責任推給他,他更幹脆,直接把人調撥給發起成立抗災委員會的惠娘。
到了後來,那些平日裏耀武揚威的官差,隻能跟在惠娘和一眾士紳身後跑腿,這些平日為百姓所厭惡的皂隸,第一次為百姓所倚重。當然為了飯碗,這些差役也不得不賣力。
終於在大水漫城十多之後,城裏洪水逐漸退卻。
百姓從各處歸家,開始重建家園,但滿目瘡痍卻讓他們無所適從。繁華的汀州府,在大水退去之後,城南、城東的城牆垮塌近半,城內到處是殘垣斷壁,很多房子年久失修,在這次洪水中浸泡垮塌。
失去親人的家庭,也忙著籌辦喪事,城裏處處都是哀鴻遍野的淒慘景象。
城內尚且如此,城外更是不堪。
到這個時候,高明城和何應生終於走了出來,用布蒙著口鼻,到城裏城外“體察”災情,慰問百姓。
大水之後井水悉數被汙染,不能飲用,城中百姓要喝水都隻能去城北的臥龍山和城西的西山挑山泉水,就算惠娘是商會會長。也沒有特權,每秀兒和寧兒老早就得去排隊,到下午時才能盛滿兩桶水回來,這基本是三家人一所需。
至於那些冒險喝井水的人。沒過多久就陸續生病,謝韻兒作為商會特聘的大夫,忙個不停。
洪水退去後,藥鋪開始整理藥材。
好在之前連降暴雨已有所防備,陸氏藥鋪的藥材提前轉移。保管還算妥帖,沒有蒙受什麼損失。
惠娘在災害後,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城中藥鋪不得對任何藥材進行加價,而商會中其他商家經營的貨物,也不得加價超過兩成,否則將會把商家驅逐出商會,並交由官府法辦。
商會的這條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對於災後百姓平穩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十多時間裏,惠娘所發揮的作用。比起知府高明城重要多了。
但凡在災害來臨時絕望的百姓,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員,而是惠娘親自帶領救援的舟楫。
以前府城百姓對於商會都帶著一些抵觸情緒,到此時,他們才真切感受到汀州商會帶來的巨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