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柊蘇? 院試本就沒那麼簡單(1 / 3)

沈溪琢磨了一下,這兩篇題目看似不難,但其實都不容易。

在沈溪想該把論述的重點放在“學而時習之”,還是“有匪君子”時,別的考生還在那兒抱怨,這他娘的到底是什麼鬼題目。

兩篇四書文的考題,卻有四分之三出自《詩經》,對於在場大多數考生而言,這題目簡直無比的坑爹。

眾所周知的事情,高明城科舉時的五經本經是《詩經》,所以他出題才會對《詩經》這麼偏愛。

但《詩經》屬於五經,而五經又是府試選考的題目,就算曆年來高明城在《詩經》題目上出得很出彩,也沒像今年這樣,在兩篇必答的四書文裏全都引用五經內容。

是四書文,還不如是五經文。

沈溪沒有像縣試一樣馬上落筆,而是要整理腦海中的知識,就算第一篇容易些,也需要從那麼多聖賢之言當中,找到切題的內容。

過了大約一刻鍾,沈溪把腦海中把脈絡整理清楚,然後在草稿紙上奮筆疾書,作成文章,最後稍微修改,第一篇文章就算完成了。

沈溪重點檢查了避諱的問題,在確定沒有犯忌諱之後,沈溪開始把文章謄抄在考卷上,字跡隻算是工整,並未刻意在考卷上表現他的好書法。畢竟主考官高明城隻是乙科出身,若一手好字太過出眾,也容易引起他的嫉恨,還是中庸點好。

沈溪完成第一篇文章後,稍微留意了一下周圍的考生,頓時發覺情況好像不太對勁。入目所及的考生竟然沒一人落筆,全都眉頭緊鎖苦苦思考。

沈溪心想:“難不成題目太容易,他們不知如何下手?”想到這裏,他不由搖搖頭,把精力收攏回來,放到他認為比較難的第二題上。

這題目。其實無論從“學而時習之”還是從“有匪君子”來論述都是可以的,區別是問題的關鍵究竟在哪兒,這涉及到出題人的心理。

若出題人認為當一個有文采的君子,前者“學而時習之”比後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重要,你側重後者就是審錯題了,在十取一的考試中,等於落榜。同樣的道理,要是出題人認為後者比前者重要,你側重前者,同樣會被刷下去。

從字麵上。很容易認為,既然出題人的是“學而時習之,有匪君子”,那就一定是學而時習之更重要。

可沈溪卻要從出題人高明城身上來考慮,到底他覺得哪點更重要呢?

沈溪在考府試之前,特別了解過主考官的喜好,就好像當初研究葉名溯一樣。

這高明城,早年屬於那種落魄書生,直到三十歲考過秀才並接連中舉。為主考官賞識方踏上仕途。

陳年舊事,沈溪沒法調查得更清楚,但他仔細考慮了一下,這高明城根本不是個“學而時習之”的人。因為他在做官前是沒機會“實踐”的,反倒是高明城曾多次對人講述自己少時的辛苦,如何幫人寫書信以及寫春聯養妻活兒。

或者正是這段慘痛的經曆,才令他拚命巴結權貴。不斷獲得升職的機會。否則,一個舉人憑何官居四品的一府知府?

沈溪在想明白這點後,思路馬上開闊了。

這就好像範進中舉。你問他到底是學習後多實踐重要,還是要經受得住生活的磨礪更重要,他一定選擇後者。

沈溪找到側重點,馬上就開始起草文章。既然這題目中有“學而時習之”,那就不能不提,但也不能作為側重,在文章中稍提一句學到知識是前提,重要的是經過生活的磨礪,忍受得了疾苦,才能真正成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