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岡西錄(2 / 3)

複於藥欄中構小室十數間,招僧竹堂居之,以守三賢香火。其下增小亭,顏曰“瑞芍”。逾年,午橋卒,轉運僦園貲贍其後人,且議祀午橋於三賢下,未果行。

程令延為繪《三賢祠圖》,今已散佚。

“筱園花瑞”即三賢祠。乾隆甲辰,歸汪廷璋,人稱為“汪園”。於熙春台左撤蘇亭,構閣道二十四楹,以最後之九楹,開閣下門為筱園水門。初盧轉運建亭署中,鄭板橋書“蘇亭”二字額,轉運聯雲:“良辰盡為官忙,得一刻餘閑,好誦史幡經,另開生麵;傳舍原非我有,但兩番視事、也栽花種竹,權當家園。”

後因筱園改三賢祠,遂移是額懸之小漪南水亭上。聯雲:“東坡何所愛(白居易),仙老暫相將(杜荀鶴)。”因題曰“三過遺蹤”,列之牙牌二十四景中。後複改名“三過亭”,今俱撤為閣道。

翠霞軒即三賢舊殿。先是祠之建,本於康熙間祀宋韓魏公、歐陽文忠公、太守刁公、王公、蘇文忠公於平山堂之真賞樓,以國朝司李王文簡公、太守金公、刑部汪公為配,後居民有歐、蘇二公及司李王公三賢之請。其時胡庶子潤督學江南,為文簡辛未會試所得士,有是舉而未行。至盧轉運蒞揚州,乃以文簡配兩文忠,而諸賢從祧。自歸汪氏,又撤三賢神主於桃花庵,以殿為園中廳事,旁植牡丹百本,構翠霞軒,聯雲:“日映文章霞細麗(元稹),山張屏幛綠參差(白居易)。”

舊雨亭本盧雅雨所建,延惠徵君棟纂修漁洋山人《感舊集》之地也。亭中花草有三絕,一架古藤,一畝老桂,一牆薜荔。

仰止樓前窗在竹中,後窗在園外,可望過江山色,東山牆圓牖為薜荔所覆,西山牆圓牖中皆芍田。花時人行其中,如東雲見鱗,西雲見爪。樓下懸“夕陽雙寺外,春水五塘西”一聯,仍是午橋舊物。是樓因枝上村僧文思彈指閣改入官園,因於是地仿其製為之,亦求舊之遺意也。

藥欄十五間在仰止樓西,欄外即芍田,中有一水界之,即昔之藕糜。以上七間麵西為遊人看花處,下八間麵東為竹堂僧廬,開竹下門,通三賢殿。竹堂為桃花庵僧石莊之孫,精篆籀,工畫,善製竹器,與潘老桐齊名。迨三賢神主遷桃花庵,竹堂亦死,遂以下八間均開麵西窗,而竹下門扃矣。

瑞芍亭在藥欄外芍田中央。盧公轉運揚州時,三賢祠花開三蒂,時以為瑞。

以馬中丞祖常“瑞芍”額於亭,聯雲:“繁華及春媚(鮑照),紅藥當階翻(謝囗)。”杭堇浦太史有詩雲:“紅泥亭子界香塍,畫榜高標瑞芍稱。一字單提人不識,不知語本馬中丞。”又雲:“交枝並蒂倚東風,幻出三頭氣自融。細測天心征感應,為公他日兆三公。”又雲:“瑟瑟清歌妙入時,雕闌深護猛尋思。可知十萬娉婷色,隻要翻階一句詩。”皆誌此時勝事也。揚州芍藥冠於天下,乾隆乙卯,園中開金帶圍一枝,大紅三蒂一枝,玉樓子並蒂一枝,時稱盛事。

汪廷璋,字令聞,號敬亭,歙縣稠墅人。自其先世大千遷揚州以鹽莢起家,甲第為淮南之冠,人謂其族為“鐵門限”。父交如,聲如洪鍾,咳嗽聞於數裏,雙眸炯炯,中夜有光,術士謂其命為天狗,守財帛,富至千萬,壽八十。子二,令聞其長子也。好蓄古玩,晚築“六淺村舍”自居。次子覲侯,勇力過人。令聞子燾,字春明;次熙,字宇周。孫二:玉坡、元坡,並工詩畫。覲侯子坦,字碩公,妻為張方頤之女,能主持門戶。子三,承璧字觀成,承基字培初,承塾字起群。筱園自令聞後,碩公更葺之。

汪允ㄈ,字載南,交如之弟。好善樂施,諳藥性,施紫雪丹、再造丸,一粒千金弗屑也。歲暮周恤孤寡,世稱篤行君子。子廷珍,字君讚、好謙,一生循牆,未嚐偶一肩輿。孫二,羲字暨和,義字質夫,一生友愛。質夫,江鶴亭之婿也。

兄弟與朱思堂運使友善,家貧後,會運使公子朱爾登額出為江南驛傳道,贍其子孫。

汪允囗,字學山,載南之弟。子廷埏,字度昭,立瓜洲普濟堂,活幾千人,載在《兩淮鹽法誌》。孫灝,字右梁,號竹農,性古雅,工詩畫,家蓄古人名畫極富,交遊皆一時名士,“西園曲水”即其別墅也。

汪廷,字魯佩,號樸園,性好山水,一生九遊黃山。晚年好佛,隱於真州西石人頭別墅。

汪囗,字楷亭,令聞之弟。邑諸生,博學通經。子字蘭圃,博學工詩,書法為程香南高弟子。

汪囗,字象炎,號亭山。工詩,書法《聖教序》。幼從江劍門刑部權入蜀,時劍門知重慶府。亭山為幕府賓客,經猷大著。出蜀時,下三峽遇水花覆舟,耳為水花所掩,由是重聽。來揚州業鹽囗,握算持籌無遺策。善飲酒,嚐於其族中立飲百餘升。

汪端光,本名龍光,字劍潭。辛卯舉人,官國子監學正。工詩詞,書法米襄陽。母梁氏,字蘭漪,工詩。

汪文錦,字繡穀。工詩詞,書工篆籀,精於鐵筆。

方貞觀,字南堂,桐城人。工詩,書法唐人小楷,有《南堂集》。館於汪氏。

與方息翁為兄弟,時號為桐城方。館程氏者息翁也,館汪氏者南堂也。

王宗獻,字起津,杭州人,工書。

方士庶,主汪氏。時令聞以千金延黃尊古於座中。以是士庶山水大進,氣韻駘宕,有出藍之目。

黃溱,字正川,揚州人,與令聞友善。時洵遠往來筱園,正川山水亦由是大進,折節稱弟子。同時黃頤安亦與正川師洵遠,而拳勇騎射最精,尤深史學。

金時儀,字朝九,畫師其父天德之學,仿梅花道人,為世所稱。於學無所不窺,而詩字畫一時稱三絕。

康以寧,字靜之,錢塘人,石舟之子。性磊落,為人直率,工詩畫。好飲酒,立飲千鍾,時與汪為一門酒友。

薑彭,字又囗,揚州人,畫翎毛第一手。山水學唐子畏,花卉學元人,老而益精,惜不能作書。子吉士,圍棋國工之技。

王鏡香,揚州人,工畫,載在《國朝畫征錄》。

張洽,宇月川,浙江人。工山水,有大癡神理。晚年買山棲霞,畫家多從之遊。右梁延之於家,結為畫友,由是右梁山水氣韻大進。

薛含玉,性好山水,遍遊五嶽,嚐登黃山頂。精於鑒別古畫。子銓,字衡夫,山水得董巨神髓,近今揚州畫家,以衡夫為第一手。

陳燮,字理堂,泰州人,丁酉拔貢生,工詩,館於右梁家。

畢考祥,字旋之,儀征諸生,工詩,精於小楷。初居其族秋帆製軍幕中,歸裏與右梁交,號為詩友。

黃晉疇,字錫之,歙人,襄臣之孫,汪懋之婿。工詩。

“蜀岡朝旭”,李氏別墅也。李誌勳築初日軒、“眺聽煙霞”、“月地雲階”

諸勝,今歸臨潼張氏。至乾隆壬午,是園臨河建樓,恭逢賜名“高詠”,禦製詩雲:“高樓蘇跡久氈鄉,今古風流翰墨場。八詠遙年符瘦沈,一時風氣近歐陽。

山塘返棹閑留憩,畫閣開窗納景光。知憶髯公擬閣筆,似聞公語語何妨。“又賜”清韻堂“額,樓前本保障湖後蓮塘。張氏因之,輦太湖石數千石,移堡城竹數十畝,故是園前以石勝,後以竹勝,中以水勝。由南岸堤上過筱園外石版橋,為園門,門內層岩小壑,委曲曼回。石盡樹出,樹間築來春堂,廳後方塘十畝,萬竹參天,中有竹樓,竹外為射圃。其後土山又起,上指顧三山亭,過此為園後門,門外即草香亭。

來春堂聯雲:“一片彩霞迎旭日(楊巨源),萬條金線帶春煙(施吾肩)。”

堂之前激清儲陰,細草雜花,布滿岩穀,水色紺碧,積溜脂滑,方之雲林,當不過是。

數椽瀟灑臨溪屋,在來春堂左。小室如畫舫,有小垣高三尺餘,中嵌花瓦,用文磚鏤刻“蜀岡朝旭”四字,與堤逶迤。東南角立秋千架,高出半天,令人見之愈覺矮垣之妙。由堤入山,山盡步小堤上。

曠如亭在東岸小山上,過此山平水闊,水中築雙流舫,後增丁字屋,周以紅欄,設宛轉橋,改名“流香艇”。聯雲:“重簷交密樹(王勃)。隔岸上春潮(清江)。”至是有長廊數十丈。

高詠樓本蘇軾題《西江月》處,張軼青登三賢祠高詠樓詩雲:“享祀名賢地最幽,新刪修竹起高樓。岡形西去連三蜀,山色南來自五洲。可惜典型徒想像,若經觴詠更風流。人間行樂何能再,聊倚欄杆散暮愁。”張士詩雲:“肅穆靈祠一水傍,更深層構納秋光。竹間雲氣隨吳岫,簾外鬆聲下蜀岡。異代同時俱寂寞,西風落木正蒼涼。登臨不盡千秋感,獨憑花欄向夕陽。”今樓增枋楔,下石階。樓高十餘丈,樓下供奉禦賜“山堂返棹留閑憩,畫閣開窗納景光”一聯。

樓上聯雲:“佳句應無敵(崔桐),蘇侯得數過(杜甫)。”

是園池塘本保障湖旁蓮市,塘中荷花皆清明前種,開時出葉尺許,葉大如焦,周以垂柳冪ャ,廣廈{穴叫}{穴條},避暑為宜。高詠樓後,築屋十餘楹如弓字,一曰“含青室”,樓角小門通之。聯雲:“日交當戶樹(蘇囗),花繞榜池山(祖詠)。”室旁小屋十數間,曰“眺聽煙霞軒”,聯雲:“鬆排山麵千重翠(白居易),日較人間一倍長(陸龜蒙)。”一曰“初日軒”,本名承露軒,今仍用其舊。聯雲:“池塘月撼芙渠浪(方千),羅綺晴嬌綠水洲(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