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蘭,字芳穀,號畹香,官巡撫。工詩文,有集。弟蕃,字君佐,號春圃,居揚州,購黃氏容園以為觴詠之地。弟蕃,字芬揚,工詩歌,熟於鹽。其子侄士相,字得祿,工詩,鑒別書畫古器;士┉、士梅業儒。
江晟,字聿亭,號平西。少喜乘馬,足跡遍天下。晚年與安弄齋製車輪,皆仿古製,尺寸不失,用兩人前後駕引,上張帷幕枕衾,稱巧構。遂因弄齋之字,西平之號,名“平安車”。汪昌言寫貌,方士庶繪圖、刻石,傳為盛跡。江振,字岷高,工詩畫。
江昱,字賓穀。工詩文,精於金石,著有《詩集韻歧》、《瀟湘聽雨錄》。
江恂,字禹九,號蔗畦,官蕪湖道。工詩畫,收藏金石書畫,甲於江南。子德量,字秋史,乾隆庚子榜眼,官禦史。好金石,盡閱兩漢以上石刻,故其隸書卓然成家,所書《武安王廟碑》,筆力遒勁。善畫人物,得古法。死之前一年,忽以端石數寸許作漢碑式,囑其弟墨君鐫其姓氏爵裏,筆畫精妙,時以為識。德地字墨君,布衣。
江炳炎,字硯南,號冷紅,徽州籍,居浙江。詩、字、畫稱三絕。
江增,字兆年,號瞿生。性好山水,於黃山下構臥雲庵自居。製茶擔以濟勝,行列甚都,名曰“遊山具”。刳柳木令扁,以繩係兩頭擔之,謂之“扁擔”。
蒙以填漆,上書庵名。擔分兩頭,每一頭分上中下三層:前一頭上層貯銅茶酒器各一,茶器圍以銅,中置筒,實炭,下開風門,小頸環口修腹,俗名茶钅崔;酒器如其製,而上覆以銅,四旁開寶,實以酒插,名曰“酒钅崔”,俗呼為四眼井。
旁置火箸二,小夾板二,中夾臥雲庵五色箋,小落手袖珍《詩韻》一,硯一,墨一,筆二。中層貯錫胎填漆黑光麵盆,上刺庵名。濃金填掩雕漆茶盤一,手巾二,五色聚頭扇七。下層為櫝,貯銅酒插四,瓷酒壺一,銅火函一,銅洋罐一,宜興砂壺一,煙合一。布袋一,捆炭作橐,置之袋中,此前一頭也。後一頭上層貯秘色瓷盤八。中層磁飲食台盤三十,斑竹箸一十有六,錫手爐一,填漆黑光茶匙八,果叉八,錫茶器一。取火刀石各一,截竹為筒,以閉火。下層貯銅暖鍋煮骨董羹,傍列小盤四,此後一頭也。外具乾瓠盛酒為飄齎,截紫竹為簫,以布捆老斑竹煙袋,並掛蒲團大小無數於扁擔上。江鄭堂為之作《遊山具記》。每一出遊,湖上人皆知為瞿生居士來也。
江士玨,字荔田,居徽州。善鼓琴,能擘窠書,精於刻石。住黃山數十年,號天都山人。常於山中懸崖令采炭人縋己,下臨萬丈,於崖壁上刻方丈大字,或曰“荔田讀書處”,或曰“荔田彈琴處”,不一而足。始信峰有山人琴台。乾隆乙卯來揚,寓桃花庵半年。
方貞觀,字南塘,安徽桐城人。鶴亭方伯延之學詩字,寓秋聲館二十年,論詩多補益。有小行楷唐詩十二帙,方伯刊於石。
阮元,字芸台,號伯元,儀征人。方伯甥孫,家公道橋。乾隆己酉進士,官侍郎。工隸書,經學深邃。嚐分校《石經儀禮》,著《石經校勘記》三卷,又《考工車製圖考》二卷、《大戴禮注》、《毛詩補箋》若幹卷。
熊之勳,字清來,江寧人。工詩善書。其家有“小西湖”之勝。與方伯為戚,常居康山草堂。
林道源,字仲深,號庾泉,安徽天長縣人。方伯之表甥。性豪邁,善騎射。
工詩,不存稿,阮侍郎伯元嚐欲裒輯之,未全也。居是園十年,舊時為鹽務水巡,後經裁去。嚐落魄,冬無裘衣,或以數十金贈;故舊巡役以饑故向林乞,林慨然以金市紙,窮日夜畫蘭百餘幅,且畫且題,散給令易錢。其輕財重氣誼,大率類此。
羅士玨,字庭珠,號雪香,方伯內侄。工詩善書,古帖搜摩極富。
王步青,字罕皆,號巳山,金壇人。進士,官翰林。精於製藝,主安定書院時,方伯師事之。
沈大成,字學子,號沃田,鬆江華亭人。父堂,字韓城。官青縣時,河工欲盡用民力,遂自經死,以護青人。大成,邑諸生,通經吏百家之書,與惠棟友善,棟稱其學,一物一事,必窮其源。著有《學福齋集》。
黃裕,字北,江都人。工詩,著《金竹居詩存》,收絕句三百首。死於真州,汪曉岩收恤之。
施安,字竹田,杭州錢唐人。好交遊,廣聲氣,連船並轡,促席題襟,風格在孟、信之間。工詩,著《篾舫集》。善隸書,為方伯書“隨月讀書樓”額。
吳獻可,太倉州人。梅村之孫,西齋之子。通經史,究名法之學,方伯延於家二十年。子完夫,工鐫印,琢硯,極奇巧之技。
穀麗成,蘇州人。精宮室之製,凡內府裝修由兩淮製造者,圖樣尺寸,皆出其手。
潘承烈,字蔚穀,亦精宮室裝修之製,而畫得董、巨天趣。
郭尚文,字霞峰,江都縣人。少以筆墨遊公卿間,方伯延之管理文彙閣所貯書籍。其人愛作詩,好賓客。
顧廉,字又簡,蘇州人。精鑒識古器。慕蔣某之學,延於家為幼子課讀。有古玉值萬金,蔣失手碎之,又簡不顧而去,亦終不問。蔣多逋負,出數千金代償之。由貧困起家,而能慷慨若是,有識者服焉。
壽腹公,號菊士,浙江會稽人。方伯總辦東巡,差菊士任其事。時朱思堂都轉守太安,事多繁劇,菊士為之謀畫,朱深服其才。
吳履黃,徽州人,方伯之戚。善培植花木,能於寸土小盆中養梅,數十年而花繁如錦。
趙鴻遠,字仰葵,蘇州人。醫,能治奇疾。有患鶴膝風者,膝蓋已遷於旁,諸醫以治八味丸不效,皆束手。仰葵診視,細詢其自幼至壯起居嗜好,遂於八味丸加細辛三分,服二帖而骨正;又進,而痛漸止;六劑而愈。或詢其故?趙曰:“此風在三陰,非虛症也。八味達三陰,不能去風,得細辛逐風,故得愈也。”
其他類此。
汪彥超亦精於醫。有患風疾者,諸醫莫治,延彥超診之。彥超笑曰:“用疏風散者不錯,加以破蕉Ψ邊為引,則愈矣。”試之果然。
李鈞,字振聲,精仲景法。方伯族人患傷寒,見陽明症,時醫治以寒劑,延月餘,殆甚。方伯延鈞診之,曰:“此寒症也,宜溫中。”用附子一兩,服則病益劇,欲絕。鈞曰:“劑輕故,加附子至二兩,與人參二兩同服。”眾醫難之。
鈞曰:“吾自見及,試坐此待之如何?”力迫之服,至明日霍然矣。謂諸醫曰:“病之寒熱,辨於脈之往來,此脈來動而去滯,知其中寒而外熱。仲景所已言,諸君未見及耳。”所著有《金匱要略注》,多發前人所未發。
陳撰,字玉幾,號楞山,浙江錢塘人。自言貿阝人,家世係出勾甬。性孤潔,舉博學鴻詞不就。工詩,著《繡鋏秋吟集》。秋無師承,畫絕摹仿。張浦山征君錄之於《畫征錄》。晚年無子,方伯為築壽藏南屏之陽。女嫁於南徐許濱。濱字穀陽,號江門,丹陽人,畫入神品,與撰同館方伯家。女死,翁婿意見遂不侔。
康燾,字石舟,號天篤山人,又號茅心道人,又號蓮蕊峰頭不朽人,浙江錢塘人。畫山水花卉翎毛,書法尤精,年七十能作蠅頭小楷。
徐麟趾,字荔村,囗囗人。工詩。為尹元長製軍所知,晚居康山草堂。
金兆燕,字鍾樾,號棕亭;全椒人。蔣宗海,字春農,丹徒人。皆館於秋聲館。
程兆熊,字孟飛,號香南,又號楓泉、澹泉、壽泉、小迂,儀真人。工詩詞,畫筆與華岩齊名。書法為退翁所賞,揚州名園甲第,榜署屏障,金石碑版之文,皆賴之。早年受知於高製軍晉,巡鹽禦史恒,為之寫《固哉亭集》。晚居隨月讀書樓。子法,字宗李,號硯紅,書法得其家傳,畫畫眉尤精。
黃樹穀,字鬆石,杭州仁和人。官學博,精於篆隸。子易,字小鬆,傳其書法。
陸飛,字筱飲,浙江仁和人。乾隆壬午解元,博學工詩。
汪舸,字可舟,歙縣人。詩學黃涪翁,嚐校定《山穀集》並《山中白雲詞》。
著有《曆崖山人詩》。子大本,字中也,號雪礓。師事陳玉幾、厲樊榭、江冷紅,鑒賞古畫及銅玉器,得秘法。
黃溱,字正川,號山瞿,揚州人。畫法方洵遠,與項佩魚齊名。
陳起文,字退山,江都人。工篆隸。
葉天賜,字孔章,號韻亭,又號誰莊,儀真人。工詩,書運中鋒,法鍾、王,多逸趣。廣交遊,戶外之履常滿。居缺口門街路北鴻文、崇德二巷之間,題其門曰:“高風崇德,大雅鴻文。”方伯治事多資之。嚐隨方伯議公事某所,眾脅方伯將作花押,天賜越階奪筆ㄏ之。眾問為何如人鹵莽至此?葉大呼曰:“吾齧江之飯,所以報之者在此時也。”江亦出門去,事賴以不失。
李肇輔,字相宜,號於亭,江都人。工詩。
常執桓,字友伯,江都人。善書法章草。
喬伸懷,字有佳,江都人。工詩。
楊維新,字蓮坡,江都人。性醇樸,工詩。
鮑元標,字雲表,歙縣人。少孤力學,工小楷書。為人謙謹敦睦,不輕言笑,凡五服內婦女以節孝稱者,捐資請旌建坊不一。嚐過市見古簫,欣然買之,眾以為異,暇則吹之,五日而能成調,不一月且精。自此凡音律入耳者,皆知其優劣。
徐柱,字桐立,號南山樵人,徽州人。工畫,得小師嫡派。
黃大笙,字詩六,精音律。能左手臨孫過庭《書譜》,作反字,背觀毫發無異。自出新意白描《水滸傳》人物。
文起,字鴻舉,江都人。博學,精於工程做法,所見古器極多,稱賞鑒家。
馬文壇,字查堂,工詩,能擘窠書。
汪大黌,字鬥張,號損之,歙縣人。工隸書,精於製自鳴鍾,所蓄碑版極富。
陳振鷺,字裏門,號春渠,杭州人。工詩畫,亦工隸書。
“四橋煙雨”,一名黃園,黃氏別墅也。上賜名“趣園”,禦製詩雲:“多有名園綠水濱,清遊不事羽林紛。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雲開亦覺欣。得句便前無係戀,遇花且止足芳芬。問予喜處誠奚托?宜雨宜利種耘。”黃氏兄弟好構名園,嚐以千金購得秘書一卷,為造製宮室之法,故每一造作,雖淹博之才,亦不能考其所從出。是園接江園環翠樓,入錦鏡閣,飛簷重屋,架夾河中。閣西為“竹間水際”下,閣東為“回環林翠”,其中有小山逶迤,築叢桂亭;下為四照軒,上為金粟庵。入漣漪閣,循小廊出為澄碧堂。左築高樓,下開曲室,暗通光霽堂。堂右為麵水層軒,軒後為歌台。軒旁築曲室,為雲錦淙,出為河邊方塘,上賜名“半畝塘”,由竹中通樓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