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7章 諸暨不隻有西施(1 / 2)

又有網上朋友問我是哪裏人。諸暨你知道嗎,我反問。他說不知道。我隻好再問,知道大唐襪子山下湖珍珠楓橋香榧嗎?還是說不知道。我沒轍了,隻好找了個資料讓他看。過了一會兒,朋友打過來一句話:原來是西施故裏啊?你早說嘛!

我真不願老把西施掛在嘴邊,感覺不是很好,似乎諸暨的一切都是因西施的存在而存在的。

朋友應該是個好學的人,很快又問了一個我從來不曾想過的問題:“諸暨”二字是什麼意思。幸虧有網絡,我試著查了一下,居然還真有人解釋過:諸暨,為我國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史傳: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於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為“諸暨”,意即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

原來如此,我這知諸暨而不知何為諸暨的人沾光長知識了。

對諸暨,我知道得真的很少很少。

記得小時候寫過無數次《我的家鄉》之類的作文。雖然我祖籍紹興,那時對紹興卻是什麼印象都沒有,隻能將諸暨認作家鄉。一個10來歲的孩子,能對“家鄉”有什麼認識,無論是感性還是理性?許多年過去,作文裏寫過什麼大多忘了,有兩點卻始終記憶猶新的,每回必提大橋與電廠。

很小的時候,諸暨城區隻有一座大橋,習慣上稱其為“浮橋”。我家曾在橋頭西北側租屋住過,那個地方就叫“浮橋下”。小時候不懂“浮橋”的意思,長大了才明白,所謂浮橋,指的是“舟橋”,也就是在若幹船隻上鋪設木板之類的臨時橋。為什麼把當時大橋叫做浮橋,不得而知。大橋曾倒塌過一半,五十年代,東半邊木製,走在上麵,一搖三晃,提心吊膽。1960年新橋建成,在當時是件震撼人心的大事,所以學生作文免不了大書特書。

電廠就在浮橋下,火力發電,燒煤的那種。電廠也是學生最喜歡的寫作素材。如今大家深惡痛極的“噪音汙染”和“煙塵汙染”,我們小時候,卻是文明與進步的象征,“隆隆的機器聲”、“冒著滾滾濃煙的高大的煙囪”正是我們竭力謳歌的對象。

說起來,那時對諸暨的印象,除了這些,似乎真的說不上什麼了。你想啊,最能體現繁榮的街道,當時隻有一條,而且那街道有店麵的部分不足百米。至於文化建設方麵,有影院、劇院、公園各一,很苗條的那種。僅此而已。那時很少有人提及西施,反正我是直到小學快畢業時才知道西施是諸暨老鄉。

不過,諸暨自有值得諸暨人自豪的地方。那時寫作文有一句話是必不可少的——“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想想看,諸暨豐收了,可供全世界人民喝上一餐粥,該多厲害!光憑這一點,我覺得自己也不枉為諸暨人了。

1989年9月27日,諸暨撤縣建市,歸紹興代管。之後,諸暨依然小地方,不過她的發展之迅速,卻也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別的不說,連續多年,諸暨都進入了全國百強縣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