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米露、雞露、果露酒(2 / 2)

《調鼎集》還有這樣的內容:

荸薺酒:荸薺蒸露,入酒甚香。諸果皆可仿製。

在清朝,還用荸薺之類的水果蒸餾香露,兌入酒中,製造果香酒呢。

不過,讓今天的人會覺得全然陌生而不可思議的是,這部食譜中還列有“米露”:

用錫打就如取燒酒甑式。將香稻米或晚米、糯米一鬥淘濕,分三分,入甑中,下用河水,上用冷井,不時傾換,每次可得露一中碗。燉熱飲之,有人參之功。取下多露,存貯瓷瓶,久亦不壞。穀芽、麥芽、諸果品同糯米。取露後,其飯加入酒藥罨之,並可蒸酒。各露傾入酒中,另有種香味。

無論是稻米還是糯米,都先浸濕,然後,以一鬥米分蒸三次的量,放入家用小型簡便蒸餾器中進行蒸餾。此外,穀芽、麥芽、各種果子也都可以采用同一方法蒸餾穀芽露、麥芽露、果子露,所有這些蒸露也都可以兌入酒中,製成酒味獨特的露酒。

關於米露,按清人的看法,如果一次製作了很多,那麼可以保存很久不變質腐壞;時時熱飲一碗,有著與人參一樣的滋補功能;蒸過露之後的米飯,拌入酒曲,還可以再次入甑蒸餾,製作燒酒。《本草綱目拾遺》中同樣推薦了“米露”,說它“色白氣清,如蓮花者”,而且“大補脾胃虧損”。在這部醫典中,還記錄有“薑露”“椒露”,對於清人來說,真是一切材料都可以用於蒸餾啊。

如果說用米、薑、花椒蒸餾做飲品,對我們今天來說已經很新奇,那麼,用雞蒸露,就更是顯得匪夷所思了:

雞露--《道聽集》雲:雞露能大補元氣,與人參同功。男用雌雞,女用雄雞,一年內者,名童子雞,可用。若兩年者,肉老質枯,不可蒸露,入藥須選童子雞。以繩縊死,竹刀破腹,醇酒洗去毛及腹中穢物,勿見水。蒸取露飲之,氣清色白,望之如有油。氣味甘,消痰益血,助脾長力,生津明目,為五損虛勞神藥。(《本草綱目拾遺》)

選用幼嫩的童子雞作為蒸餾的材料,這似乎還有些道理。但是,選材還要看飲用者的性別,為男人預備母雞,為女人預備公雞,對以科學觀點武裝了頭腦的我們來說,就比較搞笑了。然而清人這樣做時態度是很認真的,不僅選材嚴謹,而且製作過程也大有講究,比如童子雞不能采用殺死的辦法,而是用繩子勒死;開膛時要用竹刀,不能用金屬刀,避免接觸到金屬;用酒把雞的內膛外皮都清洗幹淨,但不用水洗。用如此加工過的生雞入甑蒸餾,所得的露液據說是“消痰益血,助脾長力,生津明目,為五損虛勞神藥”,可謂十全大補的滋補良品。

總之,談論蒸餾香水在中國文化中的角色,如果一味依照西方的風俗,僅僅探察其在化妝、美容中的應用,那就完全無法進行有效的研究。必須同時考慮醫藥史、營養史、飲食史當中對於花露的理解與開發,才有可能真正窺到,種種的鮮花、碧葉、翠果,在傳統文化中成就了怎樣的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