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2 / 2)

清朝統治者一直頗為重視糧食的問題。在剽竊漢人治國術的基礎上,他們變本加厲地開始重農抑商,可惜成效不大。

在商業迅速發展成為全球化趨勢的年代裏,在重農抑商等有曆史局限性的政策打壓之下,在明朝中後期就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便如曇花一現,再難覓芳蹤了。然而,要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到了十七世紀後期,還重農抑商是遠遠不夠的。就如同在一個消費水平很高的年代裏,總是記掛著節流,不思開源,手頭的錢是永遠不夠花的一樣。

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彼時土豆、紅薯、玉米等物皆已大麵積種植,但似乎仍然填不飽國民的肚子。

“又到了墨家出力的時候了。”周妍親切接見了墨家钜子,如是說道,“改良農具,勢在必行。”

墨家自古便擅長工巧和製造。此時皇權之下,無人不叩首。墨家現任钜子見皇家如此欣賞墨家,大為感動,況且他們原本便是博愛主義者,改良農具是為了天下黎民百姓,如何不盡心竭力?於是一咬牙,竟將傳說中失傳已久的墨家機關術獻了出來。

看到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便有的雲梯、連弩等物設計圖紙,周妍也是頗為詫異,驚歎連連,末了,說道:“這些改良後大可供軍事所用,抵禦外敵入侵。”

又道:“汝等可聞蒸汽機否?大可用來做動力。農具之中,尚有搬運機、碾米機、插秧機、耕耘機諸物,但求墨家集思廣益,若能發明一二,自是再好不過。”

於是短短三年之間,墨家的各種先進農具被大範圍推廣,雖然沒有幾百年後的農用機械那麼高效率,然則已提升了農民的數倍勞動力,將農民從繁瑣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大量的人手湧入城市,於是各種手工業、商業亦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

由於農民的生產效率提高,在相同的時間裏,獲得了比從前多幾倍的報酬,是以留守田地的農民亦安貧樂道,不會因為經商賺錢更多而棄農從商。

“賺錢多風險卻也大呀。並不是每個商人都能賺的盆滿缽滿的。”他們如是想著。

除了改良農具之外,高產種子的事情也提到議事日程上。

中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總有那麼一個兩個人是心靈手巧的實幹家。當年便昭告天下,遍訪賢良,不求熟讀經史子集,但求通曉農事。大張旗鼓取了幾萬人後,又將雜交水稻的原理講與他們聽,利用遺傳學的雜交優勢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

有人大呼荒謬,有人將信將疑,有人是實幹派,卷起袖子來到江南長住。遺傳學的理論是極高深的,然則選取幾個優勢品種進行雜交,卻是細心、擁有一定理論指導的人便可勝任的工作。

在三係雜交的理論指導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當年畝產一百五十斤。培育人一躍成為當朝一品官自不必說,雜交種子亦被大範圍推廣。

此事可認為是有功必賞,也可認為是為千金買骨。自此之後,無數夢想者封侯拜相的人前仆後繼,為雜交水稻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十幾年後,雜交水稻已經接近兩百斤的畝產。雖則和幾百年後不好相提並論,然當時的理論水平亦難以同日而語,有這等成就,已是蒼天佑護了。

除了水稻之外,小麥亦采用深種密植、精耕細作之術增加產量,雖然沒有水稻這麼驚人的增幅,但北方諸省種植下來,於總量方麵亦是大有收獲。

吃飽了,穿暖了,百姓安居樂業了,於是清朝初年因為數度大屠殺而劇減的人口開始躍入一個飛速的高發展時期。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該是興辦教育的時候了。”周妍如是說道。

由於先前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基督、佛教各大宗教和思想流派的許諾,中華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百家爭鳴的盛景。經常可以看到和尚背著布袋,向過往行人宣揚“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理念,又有法家在樹蔭下盤膝而坐,向乘涼之人大說特說“依法治國,王子犯法,於庶民同罪”,又有儒家在私塾中搖頭晃腦,從三字經到百家姓,再到千字文,然後是《詩經》、《四書》,向民眾普及孔孟之道。

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程朱理學那套,再也沒人提了,反倒是陸王心學因為黃宗羲等大儒的緣故,更加流傳來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自周妍使人暗地撰文,將程朱兩位儒生、特別是朱熹強占自家兒媳等衣冠禽獸行徑大肆批判,程朱理學遂成過街老鼠。

她又在公開場合言道:“我朝開國孝慈皇後亦是大腳,輔佐太祖,母儀天下,堪為世人之表率。自此之後,漢人婦女斷不可以小腳為美德,須知夫妻一體,一雙大腳,走路平穩,見多識廣,方能盡女人之本分。”

從此之後,大腳遂成風尚。世人無不爭以大腳為榮,大女子一雙大腳走四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出得了遠門,拋頭露麵,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