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1 / 2)

首先是防三災。

自然與人本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最開始的時候,人是相當孱弱的,一場暴雨或者大雪都可以讓人生病。然後人學會了尋找山洞禦寒,剝下獸皮取暖……到了後來,山洞逐漸演化為茅草屋、木屋、磚瓦屋,衣服亦分出棉質、絲質、皮質等多種風格,為了避雨,人類學會了建造涼亭,又發明了雨傘和蓑衣。

從原始的狩獵、采集到蓄養家畜,從居無定所到在水源聚集地定居,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人類一點一點改變著自然,將環境打造成宜居之地。有的時候,改造妥當,便是和諧相處,皆大歡喜,有的時候,無力改造,或者改造過度,則會遭受自然的襲擊和反彈。

自古以來,防三災便是曆代統治者永恒的話題。

三災是水災、旱災和蝗災。水旱災是由於水資源分布不均、出水口不暢等因素引起,蝗災則更為奇異,總是喜歡雪上加霜,在收成不好的年份裏出現。

對於三災來說,直到很多年以後,還沒有徹底的根除方法,隻能用修建水庫、修堤造壩、南水北調、人工降雨等方法來人工調度水資源的分布,再用上遊植樹養草、下遊加固河堤,設蓄洪區等方法來緩解洪災影響。

然而周妍卻沒有那麼多時間,她必須用更快的方法,雙管齊下才好。

於是轟轟烈烈的植樹造林活動重新興起,下遊的治沙、造堤、設蓄洪區等工程也如火如荼。當然,這些東西,見效頗慢,而大眾是最浮躁的,在威信度不夠的情況下,非要飛快地拿出成果來服眾方好。

“風雨皆是天道,你不可擅動。否則必遭天譴。”杜子君如是告誡周妍。

周妍笑道:“師姐,橫豎我無親無族,無門無派。我該遭受的天譴,卻還少嗎?倒也不在乎這一件了。”

杜子君一愣,卻也無話可說。

於是周妍自組織民工疏通河道,修建河堤,待到來年洪水泛濫,河堤即將不保之時,突然現身於黃河之上。

她一揚手,天空中便又有紛紛揚揚的大雪落下,這雪花隻落到黃河之上,其他地域全無涉及。

“千裏冰封!”她清叱一聲,原本待決堤而出的洪水完全凍成冰塊,保持著洶湧奔騰的姿勢,卻不能動了。

“五鬼搬運術!”她又大聲叫道,於是黃河裏凝結的冰塊被搬運至幹旱地區。

“若是舉國皆澇,並無幹旱之地,你又待如何?”杜子君問道。

周妍將目光投向遙遠的塔克拉瑪幹沙漠。

“況且,海洋才是一滴水最終的歸宿。”她解釋道。

又有一年舉國大旱,她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拖來許多雨雲,緩解旱情,尤嫌不夠,竟遠赴北冰洋,將那裏的萬年玄冰拖來救急。

“此乃飲鴆止渴,”杜子君看了說道,“並非長久之計。”

“是,當然這是飲鴆止渴。”周妍答道,“但是飲鴆止渴的成效卻足以保證大眾的信任,在這份信任的前提下,我才可用爭取出來的時間,做一些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情。”

於是黃河、長江上遊的樹木又重新開始長了起來,一片又一片的鬱鬱蔥蔥,原本曲曲折折的河道被重新規劃,裁彎取直,在主幹道外,又加設了許多旁支。

至於蝗災嘛,首先蝗蟲大多不會在風調雨順的年景裏出現,再者,雖不能根除,然大明徐光啟的《除蝗疏》中早提供了正確的途徑。

“蝗災發生季節和滋生地皆有規律可循,諸卿可提前預防,悉數滅之。”周妍如此說道,人手一冊《除蝗疏》,分發到位。

蝗災再度襲來的時候,墨家天羅網突然間布下,將成群結隊、如同黑雲過境的蝗蟲悉數攔於網中,先用火燒,再用冰凍,徹底摧毀。

“對了,你們知道人工降雨術嗎?”周妍如是講道。

其實人工降雨的原理頗為簡單,條件亦已齊全,然則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猶如聽天書一般。

不過是利用雲和降水物理學原理,在天空中雲層接近降雨條件的時候,把催化劑炮彈利用高射炮射入空中,造成降雨。而催化劑多半是鹽粉、幹粉、碘化銀諸如此類。

“此事就教給墨家和道家吧。”周妍吩咐道。

於是遠遁深山的墨家被一紙詔書招來,重新現世,致力於高射炮的研製工作。而道家自古便頗為擅長煉金術,用硝酸銀和碘化鉀製成碘化銀來,亦是駕輕就熟。

各地的防三災工程便這樣緩慢興建著,而這些年裏突發的各種災害卻被周妍以簡單粗暴的手段暫時攔了下來。

“而後,我們可以討論一下糧食的問題了。”周妍講道。

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糧食便是治理國家的大問題。

曆朝曆代的百姓,其實都是很容易滿足的,一般都是因為吃不飽,穿不暖,才走上了聚眾造反的道路。除了少數民族統治者殘暴無能,因此抗元和抗清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以外,其他的王朝,農民造反口號多以“均貧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