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已開通采訪、編目、流通三個子係統。這樣就從設備設施上、藏書建設上為讀者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展出的有關班子建設和隊伍建設資料中,可以看出該館領導班子是一個團結進取、務實拚搏的戰鬥集體,他們正在領導全體工作人員以新的姿態跨入21世紀。現有25名工作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的20人,取得中級以上業務職稱的10 人,有3 人3 次獲全省業務競賽第一名,5 人8 次獲煙台市業務競賽第一名,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學術論文、工作經驗等文章50 餘篇。就是靠這樣高素質的領導班子和專業隊伍的辛勤勞動,奮力開拓,使該館成為全國文明圖書館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先進單位,去年又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
二、重在建設,把發展鄉村圖書館當做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突破口來抓
早在建國初期,萊州市就在農村中興辦圖書室。1981年,建成第一批鄉鎮文化中心。從此,鄉鎮圖書館成了鄉鎮文化中心的骨幹項目,逐步發展起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萊州市逐步探索總結出一套在新形勢下建設發展農村圖書館事業的新路子,這就是:以建設鄉鎮文化中心為契機,建好鄉鎮圖書館,以鎮館帶村館,把發展鄉村圖書館當做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突破口來抓。
1984年,市政府批轉文化局《關於進一步辦好鄉鎮圖書館的幾點意見》。1986年,市政府又批轉下發了《鄉鎮圖書館工作條例(試行稿)》。1997 年,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了農村圖書館工作會議。在市精神文明辦公室下發的《精神文明建設考核標準》中,鄉村圖書也占一定的分值。宣傳部、文化局、科協、共青團等部門也齊抓共管,形成了建館合力。由於黨政領導機關的重視,使得市圖書館對基層的業務輔導工作也有了用武之地。市委市府除召開會議發動外,還下發文件具體部署此項工作。據統計:從1979年至1999 年,市級領導機關下發的有關圖書館工作的文件70多個,這樣就促使了鄉鎮黨委和政府也重視了鄉村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他們把小康村鎮建設和小康文化建設同步進行,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先上及格線(五千冊書),再創達標館(一萬冊書),有的還建起了兒童閱覽室。從展出的《萊州市鄉村圖書館建設示意圖》中,可以看到:全市29 個鄉鎮全部建成了五千冊以上的圖書館,其中萬冊以上的22 個。村級五千冊以上的圖書館124 個,其中萬冊以上的12 個。還有五千冊以下的村圖書室600多個。基本上形成了以市館為龍頭,鄉鎮館為中心,村館為基礎的,具有特色文化的圖書館大網絡。
二、注重實效,把社會效益當做圖書館的生命線來抓
如果說重在建設是新形勢下發展圖書館事業的重要途徑,那麼注重實效則是鞏固圖書館的必要條件。這是萊州市多年來抓圖書館工作的共識,也是他們的辦館宗旨。他們認為,一個圖書館隻有發揮作用,才能鞏固發展;否則,這個圖書館就無法生存下去。在實際工作中,他們不斷深化改革,逐步實現由封閉型向開放型,內向型向輻射型的轉變;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牢固樹立“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思想,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科學、教育、文化、信息等職能作用,千方百計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從市館“開展多方位的服務活動”展板中可以看到,他們的服務工作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忠於職守,搞好陣地借閱服務。市館開設了成人借書室、報刊閱覽室、參考谘詢室、地方文獻資料室、兒童閱覽室等9個服務窗口,每周開放62.5 小時,每年服務讀者6 萬多人次,借出圖書7 萬多冊次。另外,還采取送書上門、送書下鄉、預約借書、新書通報、電話服務和建立館外圖書流通等方式,擴大服務麵。鄉村圖書館也采取多種方式,主動為讀者服務。每年服務讀者72 萬多人次,圖書流通量達82 萬多冊次。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圖書館獲較大服務成果300多項,創經濟效益4000 多萬元。
二是充分利用節假日、服務宣傳周和圖書下鄉、科技圖書趕集等時機,向群眾宣傳圖書館,以提高全社會的圖書館意識,營造讀書求知的良好氛圍。如:從1989 年開始的連續十一屆“新春樂”燈謎會,就吸引了數萬名群眾來館查閱資料,猜射燈謎,有效地提高了圖書館的知名度。
三是開展“百館創優”、“評選十佳圖書館”、“圖書館效益年”
等評比活動和召開“圖書幫我富”、“我幫讀者富”、“圖書幫我成才”、“圖書館服務成果經驗交流會”等一係列會議,加大行政指導和業務輔導力度,讓各級圖書館向務實高效方麵發展。僅據1997年效益年不完全統計:全市各級圖書館共送書上門1.8萬多冊次,科技圖書趕集18 次,分發實用科技資料3 萬多份,解答讀者谘詢4.5萬人次,組織讀者活動36次,舉辦科技講座62次。
四是充分發揮圖書館在“知識工程”中的主陣地作用,組織和開展各種讀者活動。如:舉辦優秀讀者筆記展覽。“振興中華”
讀書演講,“喜迎香港回歸”征文比賽,“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20周年”知識競賽等等,倡導讀書,傳播知識。1998年,市委下發《關於在全市開展購書、讀書、用書活動的意見》,在全市共印發試卷5000份,掀起了讀書學習的熱潮,為提高廣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做出了貢獻。
(原載《山東圖書館季刊》200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