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束與楊勉同齡,對美貌自愛的楊勉非常有好感,甚至還請求其姐幫忙求親,隻不過因為兩家門楣相差過大,最後放棄了這個念頭。不過他最後還是湊了些銀子,雇船送杏枝的遺體回公安。
陳束遺憾地回到家鄉,專心科舉。
嘉靖八年(1529年),陳束得中進士,授禮部主事。被吏部左侍郎、同鄉人董圮看中,把女兒許配給了他。後來,因陳束不願意依附於權臣張璁、霍韜,以翰林院編修的身份被外放為湖廣僉事。來到武昌的陳束在事業上有些心灰意冷,但他突然想到了曾經的意中人楊勉,於是打馬備車前去拜訪。
令他歡喜的是,楊勉已經年過24卻仍未嫁人。
原來,沒有父母長輩在世的楊勉,按當地習俗已經很難嫁到一個像樣的人家。特別是她堅持為杏枝守孝3年後年齡已經很大了。
陳束當即意動,請納為良妾。楊勉有感對方的葬母之恩,便答應了下來。
楊勉賢淑得儀,進退有度,得到了正妻董氏的尊重。
她過門一段時間後,便私下裏打聽楊家的現狀,結果得到了其祖父楊廷和已經去世近三年的噩耗,自此每日以淚洗麵。
陳束追問之下,才從她口中得知了真相。
陳束大驚失色,盡管楊氏境況悲慘,但他們父子二人在政壇和文壇的影響力無人可及,楊廷和德高望重,楊慎也是士子們仰望的文壇泰鬥。這樣的門楣,就算是私生女也不該隻做良妾。
在董氏的建議下,陳束將楊勉抬為平妻,並親自陪伴她去新都,一為認親,二為參加其祖父楊廷和的三周年祭。
在新都楊家,楊勉終於和楊慎父女相認,楊慎第二任妻子黃峨也被穆婉的深明大義所感動,認其為女。
孝期結束後,楊慎的境況再度惡劣起來,被嘉靖帝的爪牙押解到雲南永昌衛服役。即將臨盆的楊勉因為擔憂父親的身體而動了胎氣,最終生下了女兒陳芷韻,自己卻因產後大出血而死。
嫡母董氏將陳芷韻帶回湖廣悉心撫養,後來一家人又隨丈夫陳束去了福建(時任福建參議)教她詩文、音律和女紅。在她7周歲的時候,父親陳束在河南提學副使的位置上鬱鬱不得誌,酗酒吐血而死。
自此以後,陳芷韻不再對琴棋書畫和詩文感興趣,反而喜歡上了舞刀弄槍,學起了擊劍之術,向往那快意江湖的生活。
董氏很苦惱,親自帶她去四川新都,將其托付給了陳芷韻的外祖母(無血緣關係,隻因她是楊勉的嫡母)黃峨。黃峨是誰?明代第一才子楊慎的繼妻,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黃峨)之一。在董氏看來,如果連楊夫人黃峨都教不好女兒,那其他任何人也無能為力。
如今三年已過,董氏一來很想念女兒陳芷韻;二來女兒年齡漸長,是時候說一門親事了;第三,她又怕楊慎為外孫女定下楊係官員的子弟(那些人不受皇帝喜歡,沒有太好的前途。),所以在寧波本地為陳芷韻精心挑選了一人。
“想不到你的身世如此複雜!”蒙離扶著欄杆,對著江岸感歎。
陳芷韻名義上的外公也是個猛人。董玘8歲稱神童,9歲能書真、楷、草,15歲鄉試第二名,19歲奪得會試第二名,殿試又欽點榜眼,是地地道道的“三亞王”啊!
董玘榜眼及第後,成為翰林院編修。正德年間因為是謝遷鄉黨,被貶斥為成安知縣。劉瑾伏誅後,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嘉靖六年,升為吏部左侍郎。董玘嚴峻剛直,任吏部侍郎時,拒絕一切托請,故得罪了很多鄉人。
嘉靖九年,董玘的父親去世,董玘沒有及時上報朝廷,行居喪之禮,被禦史胡明善揭發,嘉靖命都察院查證後,下詔命以原官致仕歸鄉。但實際上是請了好多次假,卻遇上朝廷祭祀大典,遲遲不能動身,所以是被人冤枉罷官的。
董玘回到家,深入簡出,不與人交往,在家鄉東山之上建了一座中峰書院,四方學子紛紛前來聽他講學,大家都稱他為中峰先生。
蒙離合上信,也明白了陳芷韻寫這封信的意圖。她是在告訴蒙離,真正影響她婚事的,是董家而非陳家;董玘被誣陷後,不被人理解,那麼這次聯姻的對象很可能是之前誤會他的某個重要家族,隻有這樣才能緩解董家如今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