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介紹地球之七大洲四大洋(3 / 3)

偌大的南極大陸上竟然很難找到植物,一般隻能在一些岩石、峭壁上看到較低等的植物。然而生物學家卻發現了大約有400種不同的苔蘚植物生活在大陸的邊緣以及附近的島嶼上。南極洲的北部是整個大洲上最為溫暖的地方,科學家在那裏也發現過兩種粉紅色的顯花植物。也有科學家曾在夏天解凍的池塘裏發現過上百種淡水藻類的植物,在雪地上隻能見到極少的藻類植物。

自然環境

四周臨海的南極洲大陸海岸線極長,約有24700千米。南極洲有很多的邊緣海,如別林斯高晉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威德爾海等,其中前三者是屬於南太平洋,而最後一個是屬於南大西洋。它的主要島嶼有布韋島、奧克蘭群島、南奧克尼群島、亞曆山大島、南喬治亞島、愛德華王子群島、南桑威奇群島等。從天空往下看,各類邊緣海和島嶼齊聚一堂、煞是熱鬧。

太平洋

太平洋

太平洋的麵積約占地球總麵積的三分之一,南北距離的寬度為15500公裏。太平洋最南端的瀕臨南極洲,最北端可延伸到白令海峽,跨越的緯度是135°,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主要的河流分布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

綜合描述

太平洋東西最長的距離是21300公裏,體積約為71441萬平方千米,其中不包括海洋的麵積69618.9米萬立方千米。在太平洋海域中,海洋的平均深度是4187.8米,最大的深度為11034米。

在太平洋的北端是以白令海峽為界,海嶺海峽寬僅為102公裏;東南部經北美洲的火地島和南極洲的德雷克海峽與大西洋溝通;從蘇門答臘島經爪哇島,然後至帝汶島,再經帝汶島至澳大利亞的倫敦德裏角,在經澳大利亞南部的巴斯海峽,最後經塔斯馬尼亞至南極大陸是太平洋的西南部與印度洋的分界線。

由於太平洋特備的地理位置,地球上主要山係的布局,注入到太平洋河流的水量僅占到了世界河流注入海洋總水量的七分之一。

太平洋北到北極,南到南極,西到亞洲和按、澳洲,東到南北美洲。如果不包括鄰近的海,它的麵積約為165200000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

人們經常習慣性的將太平洋按照東、南、西、北是個方麵來劃分太平洋。西太平洋有許多屬海,由北向南依次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東亞大河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經屬海注入太平洋。西經150°以東的洋底較西部平緩。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馬裏亞納、雅浦和帕勞;自帕勞向東延伸至俾斯麥、所羅門群島和聖克魯斯;最後由薩摩亞群島向南至湯加、克馬德克、查塔姆和麥誇裏。由於北極洲的常年被冰川覆蓋的緣故,北太平洋的水溫要高於南太平洋。對太平洋的垂直海流影響最大的就是南極大陸附近生成的冷水,在極低周圍下沉後就深入向北蔓延,逐漸構成了太平洋的底層。

太平洋海盆可劃分的三個區

東區:美洲科迪勒山係從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島,除了除了最北、最南段峽灣海岸的島群以及深入大陸的加利福尼亞灣之外,海岸平直,大陸棚狹窄,重要海溝北有阿卡普爾科海溝,南有秘魯——智利海溝。

西區:亞洲部分結構複雜,海岸曲折,大陸東緣有突出的半島,岸外有一係列島弧,形成眾多的邊緣海。從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島群外緣有一係列海溝,北有堪察加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南有東加海溝、克馬德克海溝等。

地殼構造最穩定的地區:太平洋地殼構造最穩定的地區是大洋中部麵積寬廣的海盆,這個地區的海水深度一般都在5000米左右。

太平洋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大洋,也是火山和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帶。因為太平洋跨幾種不同的氣候,因此太平洋的海洋的洋流分布狀況也很特殊。由於氣候的差異性比較大,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風帶。

島嶼

太平洋的島嶼非常的多,占到了世界總島嶼的45%,在太平洋上,大大小小的島嶼有2萬個,麵積約達到了440萬平方千米。按照成因可以將太平洋的島嶼劃分為大陸島和海洋島,大陸島又可以劃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

太平洋的島嶼大多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屬於熱帶雨林或者是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在25℃~28℃,年較差一般不會超過5℃。年降水量也比較大,一般為2000毫米~3000毫米,有的地方會超過4000毫米。西部地區的各地區由於受到大陸的影響,季風氣候顯著。

在太平洋海域,除了新西蘭的南、北二島之外,大部分島嶼位於太平洋的中部。太平洋的島嶼有一個特點,就是群島套著群島。太平洋島嶼中,最大的島嶼就是新幾內亞島,,麵積是78.5萬平方公裏,次於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二大島。太平洋島嶼的人口總數有580萬人,占到了大洋總人數的23.3%。太平洋的三大群島:西南部赤道以南,180度經線以西的美拉尼西亞島,它是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的;西北部赤道以北,180度經線以西的密克羅尼西亞島,是自西向東延伸的;位於180度經線以東,南北緯30度之間的波利尼西亞是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延伸的。這三大島嶼處在亞洲、澳洲和北美洲之間,又聯係著各個大洋,在國際的交通運輸上,太平洋占有著重要的位置。

大西洋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洋。大西洋古稱阿特拉斯海,它起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名叫阿特拉斯大力士神。

從地理位置來看,大西洋位於歐洲、非洲與北美、南美之間。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極洲,西南以通過合恩角的經線(西經67°)與太平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厄加勒斯角的經線(東經20°)與印度洋為界。大西洋包括屬海的麵積為9431.4萬平方公裏,不包括屬海的麵積為8655.7萬平方公裏;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327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2336.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735.9米。目前,已知大西洋最大深處為9218米。

自19世紀以後,人類已經開始進入對海洋學調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者”號(1872~1876)、“發現”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查等。這些海洋學調查研究對大西洋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大西洋,人們開始著手於聯合研究、實驗等多方麵。比如,人們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和法摩斯計劃等專題調查和海上現場試驗。這樣以來,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在大西洋自然環境中,大陸棚麵積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布於歐洲和北美洲沿岸。此外,大西洋自然環境還包括氣候特征。

大西洋地處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並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

從整體來看,大洋東西狹窄、南北延伸,輪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長約1.6萬公裏。大西洋在赤道區域,其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有2400多公裏。

大西洋東西兩側的岸線大致平行。南部岸線平直,內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布於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因此,大西洋在開闊洋麵上的島嶼比較少。

大西洋是幾個大洋中入海河流域麵積最廣的,其流域麵積達4742.3萬平方公裏。主要河流有聖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裏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紮伊爾河)、尼日爾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由此可見,大西洋的入海河流域麵積較為廣泛。

從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方麵來看,通常以北緯5°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此外,大西洋的北半球陸界要比南半球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300公尺,其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征是有一條縱貫南北呈S形的海嶺,寬達1610公裏,稱為大西洋中脊,它是環球海嶺(72450公裏)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脊兩側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間。北大西洋有北亞美利加海盆、圭亞那海盆(西側)和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東側)。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側)和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東側)。這些海盆充分說明了大西洋海底地形。

大陸棚麵積比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占11.1%,大陸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麵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麵,形成一係列島嶼。由此可以看出,整條海嶺蜿蜒呈S形,將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

從東西海盆來看,東海盆要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000米。我們知道,西海盆較深,其深海溝大部分在西海盆內。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裏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南端,布韋島以南是一片水深達5000米的地區,被稱為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南桑威奇海溝,其深度達8428米。然而,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在大西洋東部地區,特別是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

北冰洋

北冰洋

德國地理學家瓦倫紐斯在1650年將大熊星座正對著的海洋劃成了獨立的海洋,並將其稱作北冰洋。北冰洋是四大洋中位置最往被的海洋,因為這個地區的氣候嚴寒,海洋表麵常年覆蓋著冰層,所以人們經常將其稱為北冰洋。

北冰洋的形成和北半球勞亞古陸的破裂和解體有著密切的聯係。海底的過程最早起源於古生代晚起,但是它的形成時期卻是在新生代實現的。

北冰洋的以地球的北極為中心,通過亞歐板塊和北美板塊的洋底擴張,從而產生了北冰洋的海盆。現在在北冰洋中所發現的北冰洋的“中脊”,也就是產生北冰洋洋底地殼的中心線。北冰洋出處在不斷的擴張運動中,而且在北冰洋的生成期間,它不僅隻是進行過一次擴張。

北冰洋以北極為中心,被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所環抱。北冰洋的麵積是1310平方千米,是地球海洋中最小,同時也是最淺的海洋,它的總麵積約是太平洋麵積的十分之一,是世界海洋總麵積的4.1%。

北冰洋處於半封閉狀態,因為它被陸地所包圍著。它是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的巴芬灣連接,以狹窄的白令海峽連接著太平洋,通過冰島——法羅海檻和湯姆遜海嶺同大西洋分隔開來。

北冰洋的平均深度約為1200米,在北冰洋中最深點就是南森海盆。北冰洋的海盆可以分為歐亞海盆和美亞海盆,歐亞海盆被一條從大西洋延伸過來的南森海底山脈分為南森海盆和非拉姆海盆。美亞海盆被阿爾法山脈分為馬卡羅夫海盆和加拿大海北冰洋上空盆。

由於北冰洋獨特的氣候條件,因此,可以將北冰洋的海水分為三層:表層200公尺,由於降水和冰凍等因素,大洋表層的溫度變化比較大,高溫和低溫之間相差4℃;中層200公尺~900公尺,在中層之間有大西洋流入的海水,溫度在1℃~3℃之間;底層的溫度最低,在0℃以下。

因為在北冰洋的海平麵覆蓋著的冰層反射的陽光,海水的溫度也比較低,所以北冰洋的浮遊生物隻有其他海洋的十分之一。在北冰洋生活的魚類隻有北極鮭和北極鱈,哺乳動物有海豹和各種鯨魚,棲息在陸地上的有北極熊和北極狐。這些動物都是生活在那裏的愛斯基摩人的狩獵的對象。

地理特點

根據北冰洋的自然的地理特點,北冰洋可以被劃分為北極海區和北歐海區。屬於北極海區的海峽有:喀啦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極群島各海峽;屬於北歐海區的海峽有: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和白海屬北歐海區。

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稱為北極地區,它主要包括北冰洋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及北冰洋中的許多島嶼。北極地區分布著幾十種不同的民族,但分布最廣的就是因紐特人。

自然環境

北冰洋地區的大陸和島嶼的海岸線曲折,沿亞洲和北美洲的海岸都有較寬的大陸架。北冰洋的陸棚很發達,最寬的在1200千米以上。

北冰洋的中央橫亙羅蒙諾索夫海嶺,從亞洲的新西伯利亞群島橫穿北極直抵北極洲的格陵蘭島北岸。在北冰洋,峰頂一般距水麵1000米~2000米,但也有個別的峰頂距水麵僅有900多米。在北冰洋地區經常會有火山和地震活動。在北歐海區的東北部為大陸架,西北部為深水區,以格陵蘭島海最深,最深可達5.527米。

北冰洋的氣候非常的寒冷,海洋表麵常年被一層厚厚的冰所覆蓋。在北極地區海區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氣溫可達零下20℃到零下40℃,即使是在暖季,氣溫也隻是在8℃以下。北冰洋的降水量特別的少,年平均降水量僅是75毫米~200毫米,但是格陵蘭海的降水量相對要高一些,可達到500毫米。

在北歐海區,寒季經常會有暴風,因為經常受到北冰洋暖流的影響,水溫和氣溫都較高,降水也比較多,洋麵結冰的情況還不是很嚴重;在暖季的時候,在海平麵上經常會霧,有的時候甚至是幾天幾夜都是大霧不斷。在北極海區,濱海地帶的水麵全年的變動很大,從1.5℃到8℃不等。北歐海區的水麵全年都在2℃~12℃之間。

印度洋

印度洋

印度洋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亞洲、非洲和、南極洲和大洋洲的大陸所包圍。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是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向南,沿東經146°51′線至南極大陸。由此,位於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的巴斯海峽是兩大洋的分界處。然而,巴斯海峽究竟是劃歸為太平洋還是印度洋,學者的意見不一。

此外,印度洋東北部的分界線也較難劃定。有一些學者認為,它經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托雷斯海峽,再由阿迪島經小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爪哇島的南部,越巽他海峽至蘇門答臘島;但有的學者認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應屬太平洋,不應劃入印度洋。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有的主張以新加坡為界,有的主張以佩德羅角向東北延伸劃界,將馬六甲海峽劃入太平洋。由此可見,印度洋要東北部的分界線較難劃定,而且還較為複雜。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於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為9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麵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瀕臨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安達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邊緣海;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灣;其中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峽。

印度洋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於印度洋位於印度半島南麵,所以稱為印度洋。

在古時候,印度洋稱為“厄立特裏亞海”。這個名稱最早在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曆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裏特裏亞”在希臘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印度洋”這個名稱出現的相當晚一些。公元1世紀後期,羅馬有一位地理學家叫彭波尼烏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這個名稱。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在這裏,“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麵統稱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因此,這個名字就逐漸被人們接受了,而且還成為通用的稱呼。

印度洋的地理環境包括地理特征、海底貌。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線較為曲折,而且東、西、南三麵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著較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著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衝積錐等,構成印度洋複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範圍內,因而稱被為熱帶海洋。

第四,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在印度洋上,屬海較少。主要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麵的卡奔塔利亞灣、南麵的大澳大利亞灣。此外,南極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屬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島嶼的。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島、斯裏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科摩羅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和凱爾蓋朗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公裏。大陸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約在10°~30°間,一般坡度都較小。在印度河、恒河的入海口處,有麵積寬廣的水下衝積扇,被水下峽穀所切割。

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裏。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

印度洋上一係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生了漂移現象,進而形成了現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