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介紹地球之七大洲四大洋(2 / 3)

東部山地和高原:在聖勞倫斯河以北是拉布拉多高原,以南是阿巴拉契亞山脈,這裏的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通常是300~500米。在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和中部平原相接。

中部平原:它的位置是在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和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得孫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的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而南半部屬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

西部山地和高原:它的位置是在科迪勒拉山係的北段,由阿拉斯加一直延伸到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條平行山地,東帶為海拔2000~3000米以上的落基山脈,南北延伸5000千米,是北美洲氣候上的重要分界線;西帶南起美國的海岸山嶺,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的沿海島嶼,海拔通常是1000~500米;中帶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的海岸山脈、美國的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嶺等。阿拉斯加的麥金利山海拔6194米,是北美洲最高峰。在東帶和中帶之間是高原和盆地,大盆地底部海拔是1300~800米,位於盆地南部的死穀低於海平麵86米,是西半球陸地的最低點。

南美洲

南美洲

南美洲的全稱是南亞美利加州,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附近多島嶼。南美洲北部諸國,包括圭亞那、蘇裏南、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安第斯山地中段諸國,包括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南美洲南部諸國,包括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南美洲東部國家巴西,是該洲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總麵積大約占南美大陸麵積的一半。

南美洲大陸包括三個南北向縱列帶:西部是狹長的安第斯山,東部是波狀起伏的高原,中部是廣闊平坦的平原低地。南美洲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全洲麵積的60%,海拔300米至海拔3000米之間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占全洲麵積的33%,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占全洲麵積的7%。全洲平均海拔600米。安第斯山脈由幾條平行山嶺組成,山體最寬處達400千米,全長約9000千米,大部分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係之一。安第斯山脈有不少高峰海拔在6000米以上,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南美洲東部有寬廣的巴西高原、圭亞那高原。南部則有巴塔哥尼亞高原。南美洲平原自北而南有奧裏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其中亞馬孫平原是世界上麵積最大的衝積平原,可達560萬平方公裏。亞馬孫平原位於亞馬孫河的中下遊,這裏的地形相對比較平坦,一般不會超過200米。

南美洲的火山比較多,地震也比較頻繁而且比較強烈。科迪勒拉山係是太平洋東岸火山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安第斯山脈北段有16座活火山,南段有30多座活火山。海拔達6723米的尤耶亞科火山是世界上較高的火山,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地震是最頻繁的。

南美洲大陸海岸線比較平直,長約28700千米,多為與山脈走向一致的侵蝕海岸。缺少大半島和大海灣。大陸南部沿海地區是南美洲島嶼的主要分布地帶,但島嶼總數量不多。

南美洲的氣候類型比較多,有熱帶雨林氣候、草原、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溫帶大陸氣候等等。南美洲的礦物資源、水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等都比較豐富。

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是南美洲最主要的氣候,其大概特點是溫暖濕潤,以熱帶為主,大陸性不顯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均在0℃以上,占大陸主要部分的熱帶地區,平均氣溫超過20℃。冬季遠比北美洲暖和。大部分地區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介於26℃~28℃之間,遠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的熱帶地區炎熱。南美洲各地氣溫的年較差較小,不像亞洲、北美洲那樣變化劇烈。南美洲幾乎所有地方的降水量都比較充沛,其中有70%以上的地區平均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同時也是世界各洲中沙漠分布麵積最少的洲。

安第斯山是南美洲所有水係的分水嶺。大西洋水係的河流大多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流域麵積廣。其中,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最長、流域麵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支流超過1000千米的有20多條。

南美中西部的荒漠高原和阿根廷西北部有南美洲為數不多的主要內流河。南美洲除最南部外,河流終年不結冰。南美洲的瀑布很多,這裏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爾瀑布,落差達979米。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區的荒漠高原地區多構造湖,如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亞高原區多冰川湖;內流區多內陸鹽沼。南美洲最大的湖泊是位於西北部的馬拉開波湖。

自然資源

1.礦物資源

南美洲的礦物資源儲量豐富,如今已知的現代化工行業所需的20多種重要的礦物資源在南美洲大部分都能找到,而南美對其礦物資源種類的探測尚未結束。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煤主要分布在哥倫比亞和巴西;鋁土礦主要分布在蘇裏南;銅礦的金屬儲量在1億噸以上,居各洲首位,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

2.森林資源

森林麵積約92000萬公頃,占全洲總麵積的50%以上,約占世界森林總麵積的23%,盛產紅木、檀香木、鐵樹、木棉樹、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貴重林木。草原麵積約44000萬公頃,約占全洲總麵積的25%,占世界草原總麵積的14%多。

3.水力資源

南美飛水力資源儲藏量大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6.9%,初步估計是46700萬千瓦;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為560萬千瓦,約占世界水力資源總開發量的3.6%。

4.漁業

巴西東南部沿海和智利北部沿海的金槍魚在世界上負有盛名;秘魯沿海盛產魚,智利沿海盛產沙丁魚,鱈和鯨。此外,巴西、阿根廷沿海還盛產鱸、鯔、鯷、鯖、鱈等魚類。秘魯沿海、巴西沿海是南美洲兩大漁場。

非洲

非洲

整個非洲大陸可以說是從狹長沿海地帶陡然升起的一片寬闊的高原,非洲地質是由上古結晶岩塊構成。高原的東南部較高,然後向東北方向下傾。總體而言,高原可分為東南部分和西北部分。西北部分有撒哈拉和眾所周知的北非馬格裏布地區,有兩個山區:西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脈,人們認為這是伸入至南歐的山係一部分;撒哈拉的阿哈加爾山脈。大陸的東南部有兩處高原,分別是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而南非的東部的有龍山山脈,其東部高原的邊緣如陡坡般下傾。

非洲地形基本特征

從整個非洲地形圖上來看,除了西北部和南部地區外,整個非洲大陸都可以看作是一個高原。其平均海拔為650m,略低於亞洲大陸,但高原麵積廣闊,位於各洲之首。非洲的地形基本特征有以下三點。

第一,高原占絕對的優勢。非洲高原有著清晰的邊緣,高原與海岸之間有一條平原地帶。平原一般不寬,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它好像是為高原鑲嵌的綠邊。利比亞、毛裏塔尼亞、莫桑比克及南非境內有較寬地段,但寬度也不過幾百公裏。東北部及南部沿海平原最狹,有些地段近於消失。平原上分布有高低不等的陡崖,而從這些陡崖向內,就是非洲大高原了。

高原景色單調,地表微波狀起伏可延展幾百公裏。當然,有些地區在海拔和形態上也有明顯的差異,如凹陷的盆狀、熔岩的高原、陡崖和幽穀等。這些形態各異的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使非洲高原地形複雜化,但非洲高原的基本麵貌卻是改變不了的。

第二,非洲廣泛分布著斷裂地形。位於非洲大陸邊緣的那些陡崖是岡瓦納古陸分裂時地殼斷裂的產物。雖然廣泛分布於西非的那些延伸幾百公裏、高達幾十米至幾百米的階地也是斷裂作用造成的,但相比之下,斷裂地形最初的發育地帶仍是東非。

從埃塞俄比亞東部起,就有一條大的斷裂穀地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直至圖爾卡納湖。自此向南,它縱貫肯尼亞而至納特龍湖。再南,在坦桑尼亞境內,裂穀的形態不甚明顯。更南至馬拉維湖盆地一帶,典型的裂穀再度出現。該湖尾閭希雷河也是通過裂穀流入讚比西河的。這是裂穀帶的東支。從馬拉維湖的北端起有另一條裂穀。它先向西北延伸,再轉東北,如弧狀。坦噶尼喀湖以北的一連串湖泊都位於裂穀帶內,這也是裂穀帶的西支。

此外,位於坦噶尼喀湖東側的魯誇湖盆地、盧安瓜河穀及讚比西河中遊河穀,都是大裂穀帶的一部分。至於薩比河和林波波河的部分河穀,雖然它們離裂穀帶較遠,且生成的時代也早於東非大裂穀帶生成時間,但從其形態上來看,它們仍是斷裂穀地。

雖然東非裂穀帶各段的走向不盡相同,其寬容深淺各異,穀壁和穀底的海拔也不一樣,但裂穀的形態卻是十分明顯的。各段都有著陡峭的穀壁和平坦的穀底。裂穀的形成主要由於張裂作用,但局部地區也有壓性征象。東非裂穀帶通過紅海北接西亞裂穀帶,從而形成陸地上最長的一條裂穀帶。從這點來看,東非大裂穀帶是遍布全球陸麵和洋底的巨大斷裂係統的一部分。

第三,大陸上極少有褶皺山脈且都分布在高原的邊緣地帶。非洲高原上的巍峨高山絕大多數是火山體。但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東非的魯文佐裏山,它是一座斷塊山地。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整個非洲大陸上隻有兩條褶皺山脈。一條是大陸南端的開普山脈;另一條是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它們雖然占有一定的麵積,但從全大陸看,它們的範圍還是很小的。褶皺山脈少的原因是非洲古陸的曆史久遠,古造山作用所形成的褶皺山脈早已夷平。古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不能使剛硬的地台天成褶皺,隻能發生斷裂。換句話說,也就是隻能形成塊狀山地,而不能形成線狀的褶皺山脈。

大洋洲

大洋洲的地形分為三個地開區,分別為東部山地、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以大分水嶺縱貫南北,海拔約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平緩。西部高原是一片廣泛且又低矮的高原,高原麵積約占全國麵積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麵積很大。中部平原的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處是埃爾湖。地麵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是世界著名的大片流盆地。

位置

大洋洲介於亞洲與南極洲之間,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廣大海域中。它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其狹義的範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廣義的範圍是指除上述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新幾內亞島(伊裏安島)等。大洋洲是亞非與南、北美洲船舶、飛機往來、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等最主要的供應站,它還是海底電纜的交彙處,在交通和戰略上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地形地貌

大洋洲中有1萬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是島嶼最多的洲。大陸海岸線長約19000千米。全洲除少數山地海拔超過2000米外,一般海拔在600米以下,地勢低緩。全洲地形一般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高原海拔200~600米,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脈;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東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緩斜。新幾內亞島及新西蘭的北島、南島是大陸島的平原狹小,多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其中大洋洲最高點就在此處,那就是新幾內亞島上的查亞峰,它的海拔高達5029米。

美拉尼西亞各列島之間有深海盆和深海溝,其島嶼多為大陸型。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絕大部分島嶼屬珊瑚礁型,麵積小,地勢低平。此外,大洋洲還有少量由海底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的火山島,如夏威夷群島、帕勞群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底群島等,地形特點是山嶺高峻,多天然掩護的良港。在大洋洲有14個獨立國家,其餘十幾個地區尚在美、英、法等國的管轄之下。從地理上劃分為六區,分別為: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等。

自然環境:

大洋洲海岸線全長約為19000千米,島嶼麵積約為133萬平方千米,其中新幾內亞島為最大,為世界第二大島。它的地形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為高原,海拔200~500米,也有一些海拔1000~1200米的橫斷山脈,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大陸中部為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麵在海平麵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大陸東部為山地,一般海拔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緩斜。其中位於新幾內亞島境內的查亞峰為太平洋的最高點,海拔為5030米。

新幾內亞島、新西蘭的北島和南島是大陸島,島上高山較多,平原非常的狹小,山脈海拔一般2000米以上。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沿海島嶼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組成部分。大洋洲有活火山60多座(不包括海底火山)。夏威夷島上有幾座獨特而世界聞名的火山,其中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最近一次爆發在1950年,是大洋洲中最高的活火山。多火山的這一地帶也是世界上地震頻繁和多強烈地震的地帶。外流區域約占大洋洲總麵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麵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占大洋洲總麵積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的內流河都注入北艾爾湖。另外在大洋洲內,瀑布和湖泊非常少,其中北艾爾湖是大洋洲內最大的湖泊,麵積約為8200平方千米,最深的湖泊則是位於新西蘭南島西南端的蒂阿瑙湖,深達276米。

大注洲大部分處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其中絕大地區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於陸性氣候外,剩餘地區都屬於海洋性氣候。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克朗克裏極端最高氣溫達攝氏53度,為大洋洲最熱的地點。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氣候幹旱,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另外在新幾內亞島、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屬也是多雨地區,光迎風坡全年降水量就可達到2000毫米以上。由於所處的氣候區域,使大洋洲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充沛的降水量。

除了以下地區外,還有其他地區我降水量也很充沛。在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群島南部每年的平均降水量可達3000~5000毫米,背風坡僅1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750~2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8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新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溫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500~1000毫米;澳大利亞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1~4月受台風影響,波利尼西亞的中部和密克羅尼西亞的加羅林群島附近是台風的源地,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冬季受極地吹來的“南寒風”的影響,氣溫降低至攝氏10度以下。總之,在大洋洲內,絕大部分的降水量都很充足。

自然資源:

大洋洲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除澳大利亞外,主要礦物是鎳、鋁土礦、金、鉻、磷酸鹽、鐵、銀、鉛、鋅、煤、石油、天然氣、鈾、鈦等,鎳儲量約4600萬噸,居各洲首位。各島上的鳥糞也很豐富。大洋洲的森林麵積約7600萬公頃,占其總麵積的9%。占世界森林麵積的2%。其森林麵積約占總麵積的9%,約占世界森林總麵積的2%,產鬆樹、山毛櫸、棕櫚樹、桉樹、杉樹、白檀木和紅木等多種珍貴木材。草原占大洋洲總麵積的50%以上,約占世界草原總麵積的16%。水力蘊藏量約為13500萬千瓦,占世界水力總蘊藏量的4.9%;已開發水力280萬千瓦,占世界總開發量的1.8%。估計年可發電2000億度,約占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在美拉尼西亞附近海域、澳大利亞東南沿海及新西蘭附近海域為主要漁場,盛產沙丁魚、鱈、鰻、鯖和鯨等。正是這些豐富的自然資源給大洋洲內所居住的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經濟來源。

南極洲

位於南極點四周的南極洲是一片被冰雪覆蓋的大陸,它的周圍是星羅棋布島嶼,麵積大約有1400萬平方公裏。南極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陸,因為它的總麵積是位於北美洲的美國和墨西哥的麵積之和,而且兩個澳洲大陸的麵積才能抵得上一個看似不大的南極洲。

南極洲與南美洲的地理位置比較接近,它們中間隔著僅有970公裏的德雷克海峽。南極洲與各大洲的距離不一,其中距離澳大利亞約有3500公裏;距離非洲約有4000公裏;而距離中國北京約有12000公裏。南極洲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陸,它的平均海拔大約為2350米。其中橫貫南極的山脈把南極大陸分成了無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地質都大不相同的兩個部分,即東南極洲和西南極洲兩個部分。

平均海拔為2500米東南極洲是一個極為古老的大陸,大約已有幾億年的曆史。而且東南極洲內擁有南極大陸內最大的活火山埃裏伯斯火山,該火山海拔為3795米,且有四個噴火口。西南極洲是個麵積較小的群島,其中有些小島位於海平麵以下。西南極洲北部較高的部分是由火山活動造成的,這裏的文森山地是南極洲最高的地方。

南極高原上的比德莫爾冰川是南極洲較大的冰川,它的流域麵積可以與法國的羅斯冰架相比。唐胡安池是南極洲分布眾多的淡水和鹹水湖池中最有名的,該湖水含鹽度極高,每升湖水含鹽量可達270多克,即使是在-70℃的情況下,湖水也不結冰。而南極洲的萬達湖、邦尼湖是一種表麵結冰,但是湖底高溫高鹽的湖。這種湖,湖底的含鹽量最高,往往高出海水的10倍,它的表麵會結厚厚的冰,但是冰下的湖水卻相當的清澈,而且還有極為少見的浮遊生物。

冰障

在眾多的同緯度地區中,南極基本上是最冷的地方。科學家在南半球的同緯度海岸地區測得最冷月份的平均溫度是-18℃,而在南極點同月份的平均溫度則為-62℃,相差了足足有40多度,可見南極的酷冷。而這還不算什麼最低溫度,因為南極洲曾創下過-89.2℃的世界最低自然溫度的記錄。南極洲的風力因地而異,但是平均風速也可達到17~18米/秒,一般海岸附近的風勢最強,而在海岸中相比,其中的恩德比地沿海到阿黛利地沿岸一帶的風力最強,風速可達40~50米/秒,這裏的風力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可以達到8級以上。而人們在觀測站曾觀測到風速達100米/秒的罕見颶風,而它的風力也已經不是12級台風那麼簡單的事情了,它的風力可以達到一般台風的3倍以上,所以這也是人類所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風速。

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極洲,最幹燥的大陸也是南極洲,因為它每年的平均降水量僅有30~50毫米。其中降水相對較多的沿海地帶的平均降水量也不過隻是200~500毫米,而降水最少的南極點附近隻有3毫米,看來降水量的多少是隨著與南極點的距離遠近而呈階梯狀增減的。

南極洲含有的一般礦物資源和稀有礦藏相當的豐富,目前已經發現的礦物資源有220多種,其中包括煤、鐵、銅、鉛、鋅、鋁、金、銀、石墨、石油、金剛石等。而極具戰略價值的釷、鈈和鈾等稀有礦藏也在南極洲被發現。據科學家估計,南極洲的沿海地帶還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而它目前所被發現的煤礦資源就約有5000億噸左右,尤其是維多利亞地以南地區的煤礦資源更是有很大的開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