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益州難進,他打下來花了兩年多,因此,他再也不想再來一次,那麼留下必要的兵力也是重中之重。

他對益州的要求就兩點,一個是和平,一個是輸出糧草。

益州天府之國,是個大糧倉,好好開發必定能成為華盛最重要的糧食基地,三國時期,戰亂頻發,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

益州閉塞,劉璋悶頭發展,把益州治理的不錯,華盛要再接再厲,繼續維持和平,多生產糧食,為自己後麵征戰中原提供糧草。

益州運糧走陸路太難,路上耗費大,他的策略是走水路,從長江水道,出秭歸,打下江陵,那麼魯肅那邊就可以連成一片。

然後滅袁術、呂布,之後就是和曹操、袁紹爭霸了。

漢中太小,糧食能夠自給自足就可以。

他留下徐晃為征西將軍統領益州所用軍馬,屬下楊懷、高沛三人共同領三萬人馬,鎮守益州各處。

實際上,華盛的安排已經把軍權和地方治理權利分開。

按照東漢末年的規矩,州牧或者刺史掌握州內軍政大權,現在不一樣。

黃權隻有治理州郡的權利,治安的權利,如果要用兵還需要經過徐晃的同意。

徐晃是華盛的心腹,益州當地人沒有兵就沒有叛亂的力量。

益州平定之後,益州、漢中、關中已經連城一片,華盛還是讓魏延為漢中太守,帶領費觀以及兩萬大軍守衛漢中,閻圃輔佐。

他也告訴魏延,漢中至關重要,一定要守衛好,並要他操練人馬隨時準備從漢水出兵攻打襄陽地區。

安排好益州的一切後,華盛宣布班師回朝,他把其餘人馬和降兵降將全部帶走。

華盛兩年前出兵之時,帶兵八萬出兵益州,回去時,除了留在漢中、成都、江州的八萬大軍,他還有十萬大軍,人數沒少,又增加了。

而且收複文臣武將極多,僅僅帶回長安的文臣就有:劉巴、劉度、彭漾、張鬆等人

武將有:張任、文聘、劉璞、冷苞、吳懿、楊任、劉循、張嶷、嚴顏、雷銅、馬忠,孟獲等人。

馬忠和張嶷是無當飛軍的實際領導,上麵由祝融總領導。

孟獲不能留在益州,一定要帶走,這也是一員大將,就看他願不願意為自己所用了,如果願意,華盛還是會給他大好前程的,如果不合作,那就在長安養老吧。

其他如張任、冷苞、吳懿、楊任、嚴顏、雷銅皆為良將,劉巴、劉度、王連、王累、彭漾、張鬆、鄧芝、張裔皆為良臣。

彭漾、張鬆都在他的參謀部,劉巴、劉度是治世能臣,會給他們在長安安排職位。

更不用說他來的時候帶的賈詡、郭嘉、法正、孟達、高順、馬超、龐德等人。

這一次出征收獲滿滿,不但地盤擴大,整體實力至少提高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