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濟(2 / 2)

文帝從廣陵召回檀道濟,對他說:「廢立之事,你未參與謀劃,我不加追究。現在謝晦據荊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脅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濟說:「謝晦老練幹達,富有謀略,我過去與他同從武帝北征,入關十策,有九策出於謝晦胸中。但他未曾率軍決勝於疆場,戎事非其所長。若陛下信任,可讓我銜命征討,可一戰擒之。」文帝大喜,遂親統大軍數萬,以檀道濟為先鋒,溯江西上,擊潰謝晦。因此平亂之功,檀道濟進號征南大將軍,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為解除北魏對宋的威脅,文帝命檀道濟統軍北伐。宋軍前部到彥之進軍河南,收複洛陽、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駐滑台。翌年一月,檀道濟率師往救滑台,軍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濟領軍奮勇衝擊,大破魏軍,並乘勝北進,前後二十餘日,連戰三十餘次,宋軍多捷,進抵曆城(今山東濟南)。魏將叔孫建一麵督軍正麵迎擊,一麵縱輕騎繞出其後,焚燒糧草,致使宋軍乏食,不能再進。此時,魏軍已攻下滑台,數軍交攻於檀道濟。四麵遇敵,軍糧又斷,檀道濟不得不引軍南還。魏軍乘隙追擊,宋軍畏懼,檀道濟乘夜命軍卒唱籌量沙,即以少數米粒覆蓋於沙上,以迷惑魏軍。魏軍誤以為宋軍仍有餘糧,不敢再追,隻是集結於宋軍四周。檀道濟又命軍卒披甲執銳,自己卻乘輿便服,談笑風生,泰然若定,引軍徐徐而還。魏軍見狀,疑有埋伏,不複進逼。毫發末損的檀道濟率軍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濟雖然沒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麵遇敵、軍糧已斷的危急情況下,鎮定自若,全軍而返。實屬不易。自此之後,魏人憚懼檀道濟的威名,不再輕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進位司空,鎮守尋陽。

檀道濟立功數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戰之將,他的幾個兒子又多具才氣,引起了朝廷的猜忌。當時,文帝久病不愈,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及領軍將軍劉湛擔心文帝晏駕後,難以鉗製檀道濟,便內文帝屢進讒言,勸其盡早除掉檀道濟,以絕後患。

元嘉十三年(436),檀道濟奉詔回京。臨行前,其妻向氏說:「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來如此。朝廷今無事相召,恐有大禍。」檀道濟卻說:「我率師扺禦外寇,鎮守邊境,不負國家,國家又何故負我心」於是坦然入京。適逢文帝病情好轉,臥榻召見,文帝慰勉鼓勵,讓他返闕議事,用心邊防。不料檀道濟剛要啟程,文帝病情加劇。劉湛勸劉義康不可放虎歸山,即假托王命,以收買人心、圖謀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濟,旋加殺害。同時被殺害的還有檀道濟的十一個兒子及薛彤、高進之等大將。臨刑前,檀道濟投幘於地,憤怒地喊道:「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啊!」

檀道濟被枉殺,國人痛心。消息傳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諸將彈冠相慶:「檀道濟一死,吳人無可畏懼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眾將北伐。東線屢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扺瓜步,欲飲馬長江。麵對一江之隔的勁敵,宋文帝長歎一聲:「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可此時檀道濟已屈死十四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