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言驚番僧(1 / 2)

慕容複走進牟尼堂,站在門口位置,擋住了出路,向在場諸人拱手行禮以後,也沒做自我介紹,便對那鳩摩智說道:“國師此舉實在差矣。保定皇帝之所以是保定皇帝,便是因為他身在大理,若國師將此人擄回吐蕃,那也隻是擄回了本塵大師,一個天龍寺的和尚而已。”

隨即,他又接著說道:

“大理曆代皇帝都有避位出家為僧的習俗,若國師將此人擄了去,隻要一出大理國境,皇太弟鎮南王自然便會登基稱帝。這鎮南王雖是王爺,也是保國大將軍,軍旅出身,作風硬派,自然不會與你吐蕃甘休,整軍備戰這估計是免不了的。

大理一向對大宋稱臣納貢,藩國前國主被無理擄掠,身為宗主國,若是袖手旁觀,便會寒了其他藩屬的心,大宋一向在藩屬國前重視麵子,定然會幫大理出頭。

還有那西夏國雖然不大,卻一向好戰,若是大理肯舍些錢財,許些好處與那西夏,說不得西夏也一起出兵,到時候,三國聯合,瓜分吐蕃,恐怕國師就是想將本塵大師送回來,有好處可占的大宋西夏兩國也不會答應了。”

天龍眾僧聽聞此言,心中暗驚:此舉大興刀兵,有傷天和,實在不妥。便是段譽也覺得這樣的做法,必然屍橫遍野,生靈塗炭,心中極是不忍,但是見慕容複明顯是幫自己這一方的,也就沒出言反對。隻是心裏暗想,若伯父真被擄去,定然要用其他方法救出伯父,絕不能因此引發戰端。

這鳩摩智剛才出手之際又哪裏想得到這麼多,現在想來,這個年青人所說的不無道理,天下五國,本來各自為政互不相聯,若是因此事引發三國聯盟,出兵吐蕃,就大大的不妙了,看來手上扣著的,不光不是一個籌碼,而且還是個大麻煩。

隻是鳩摩智一向高傲,又如何肯就這麼認輸:“你是何人,胡言亂語,軍國大事,豈能如你所說的如此簡單,說出兵就出兵!”

慕容複微微一笑:“小侄慕容複,國師所說的慕容博便是家父。國師對家父的伯牙之誼,小侄先行謝過。今日之事,是國師與天龍寺諸位高僧切磋較技,小侄本不應插手,隻是見國師欲強擄本塵大師,這已是國之大事,而非江湖中的較量切磋了。

國師今日是以為家父求取劍譜為由來拜會天龍寺諸位高僧,卻擄人而去,若是大理將此事告之大宋,大宋朝廷必然要遷怒於我慕容家,所以小侄才不得不出來說兩句。”

慕容複接著說道:“也是小侄狂妄了,軍國大事,牽涉諸多,或許不會如小侄所說的這般容易。不過據小侄所知,吐蕃地處西域高原,不產鹽鐵,國中所需的鹽有六成是來自大理,有三成來自大宋;吐蕃之鐵有四成來自大理,五成由大宋販入,這鹽和鐵都隻有最後一成靠私販商人運入。

如今國師擄了大理皇帝,大理和大宋就算不出兵,不賣鹽鐵於你吐蕃總是可以。大理數十年來未有大的****災禍,國庫豐足,以大理的國力,將大宋本應賣於吐蕃的鹽鐵配額買了過來,也至少能買下十多年了。大宋既無本國之損又能全藩邦之誼,定然不會反對。如此一來,不用出兵,隻需過得幾年,吐蕃人便會因無可食之鹽而虛弱無力,因無可用之鐵而缺耕犁兵器,吐蕃自然會向大理交涉認錯並送還本塵大師,說不準還會將今日之事的始作俑者國師當作替罪羔羊綁縛至大理也極有可能。”

鹽鐵在這個年代本來就是官賣,政府獨家壟斷的,所以這番話卻是極有道理,這本來是後世人所皆知的經濟製裁,不過在這個年代,除了極少數的精英統治者,卻沒人會想到這個方法。其實這個說法也並非沒有破綻,隻有有市場,便不怕沒貨,從大宋大理買不到,便從遼國西夏去買。不過吐蕃國師卻是萬萬想不到這一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