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繼續助力,讓結局完美(3)(2 / 3)

在前麵我們也已經講過薪水的問題,好的工作待遇也是可以提高工作成就感的因素之一,這時候就需要你參考一下我們前麵講到的如何讓老板為你加薪一節,讓你的付出與收獲成正比,從而激發自己的工作熱情,不斷體會自己的工作成就感。

最後,一個人如果找到適合自己性格、氣質和愛好的工作職位,做到人和工作的最佳匹配則會如魚得水,在工作崗位上大展宏圖。相反,再好的崗位,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和特點,一段時間後,就會使人厭倦,出現職業枯竭。

如果目前你的職位不是你所愛,如果你僅僅是看在“錢”的份兒上才疲於應付,那還是勸你長痛不如短痛,找個機會向老板言明自己的處境和期望,坦陳這一崗位不適合自己的理由,讓老板幫助你找一個能發揮自己專長的位置。另外,適時換崗也有助於你克服職業枯竭。

學無止境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速度令人咋舌。近幾年,人類的知識大約是以每三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知識總量是以爆炸的速度急劇增長。韋爾奇曾經說過學習是最便宜的投資,時間是昂貴的投資。學習就是給自己充電,你可以拒絕學習,但你的競爭對手不會;卡耐基也曾經說過,一個人隻有隨時隨地的不斷學習新東西,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才能保持思維的靈動,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才會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一個人,不僅要提高自己的科學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給自己充電,使自己技術過硬,技能嫻熟。

從孔子的“知者利仁”說中,我們可以認識到,知識、文化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社會資源。人生在世,要想做出一番事業,有所成績,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就應該掌握一門技藝。這種技藝無論是做工、務農、經商,都應精益求精,才能適應目前科技不斷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求精的辦法隻有苦鑽硬學,既需要繼承傳統程序,又需要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創新發展,這對於處在市場競爭中的商業經營者更屬必須。

孔子將多才多藝作為學習所追求的目標,也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內容。他說,“君子不器”,意即有文化、道德修養的人,學問很廣博,不像器皿隻限於一種用途。他又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有各方麵的文化知識,對自身的成長大有裨益。被譽為“財神”的範蠡,人稱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曉”。“通天文”即掌握時令季節,適時組織貨源供應市場;“通地理”即掌握各地物產、商品流動渠道、運輸渠道和消費等情況;“三教九流,無所不曉”即摸清社會各類群體、顧客的心理、習俗和需求。正是這些廣博的知識和實踐經驗,使範蠡成為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一擲千金”的富翁。

信息社會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已經發展為學習力的競爭。信息更新周期已經縮短到不足五年,危機每天都會伴隨我們左右。時下,一張文憑,一項技能能吃一輩子已成為曆史,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習型社會迎麵走來。隻有不斷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在職場立於不敗之地。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高,一個人如果單靠原有的一張文憑、一項技能,想在職場立足幾乎不可能。

華人巨富李嘉誠曾回憶說:“年輕時我表麵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呢?因為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日漸提高。”

那時,同事們閑下來就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一本《辭海》啃,日日如此,翻得厚厚的一本《辭海》都發黑了。李嘉誠形容自己“不是求學,我是在搶學問”。正是靠了這種搶學問的精神,才會創造條件使幸運之神得以降臨,否則,沒有了精神的基礎,天上掉下來的金錢也會拿不住。正是因為李嘉誠如此持之以恒的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見學習的精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少,任何時代學習都會是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