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厚道者的十套行動方案(1 / 3)

1、尋找方法VS逃避困難——善於思考

埋藏命運瑰寶的寶藏,隻有努力尋找的人才能找到,因為機遇的大門隻會對敲門的人敞開。

⊙在工作中,應該認真地思考遇到的每一個問題,不斷思考改進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有意識地多想一想自己的決定是否能夠經受住考驗,自己的計劃是否全麵周詳,這樣才能順利圓滿地完成每一項任務,並得到上司的賞識。

“思考”這種重要的工作態度,源自IBM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的一次銷售會議。

那是一個寒風凜冽、陰雨連綿的下午。老沃森在會上先介紹了當前的銷售情況,分析了市場麵臨的種種困難。會議一直持續到黃昏,氣氛很沉悶,一直都是老沃森自己在說,其他人則顯得煩躁不安。

麵對這種情況,老沃森緘默了10秒鍾,待大家突然發現這個十分安靜的情形有點兒不對勁的時候,他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很大的“THINK”(思考),然後對大家說:“我們共同缺少的是——思考,對每一個問題的思考。別忘了,我們都是靠工作賺得薪水的,我們必須把組織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來思考。”然後,他要求在場的人開動腦筋,每人提出一個建議。實在沒有什麼建議的,可以對別人提出的問題加以歸納總結,闡述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否則,不得離開會場。

結果,這次會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許多問題被提了出來,並找到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從此,“思考”便成了IBM職員的座右銘。

從某種程度來講,工作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工作取得進步,就是一個思考深入的過程。思考得多了,想到的方法自然就多了。當一個獵人打著了一隻兔子時,他就會想辦法去獵一隻鹿;當他獵到一隻鹿時,他就會想如何去打一頭熊。而隻有這樣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尋找更好更有效的辦法,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獵人。細想一下,工作何嚐不是如此?

然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有很多職員卻不懂得積極開發大腦,進行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法,隻是一味地尋找各種借口進行逃避,試問,這樣的職員怎麼可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前途呢?隻有那些遇到困難,第一時間就會積極思考、尋找方法的人,才有可能在職場上站穩腳跟,獲得發展。

楊春民是網通廣州分公司支撐共享中心的主任,他被譽為網通裏的“思考者”,因為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應該怎樣更好地開展工作,應該如何使工作效率提高。

支撐中心每個月都有一項任務,將該月出賬的用戶收入拆分到各營銷中心。過去,這項工作由工作人員使用Excel表格來處理,通常需要花費好幾天時間,還經常出錯,影響到對各營銷中心的考核。

楊春民又開始思考了:工作不能一味埋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看看我們走的路有沒有錯,是否還有其他路,可以更省力、更快捷。那麼,能不能找到一個“數學公式”一樣的東西將這些資料統一處理、提高效率呢?

他想到了數據庫,利用數據庫可以對眾多繁雜的數字進行統一的管理,並且查找方便、不易出錯。於是,楊春民利用午休時間編製程序,協助收入拆分和傭金結算,利用數據庫將所有用戶的收入及其歸屬進行歸檔,賬務組在該程序的輔助下,提前3天準確完成各營銷中心的收入拆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並保證了公司經營分析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深圳分公司的CPN計費出賬和結算在他開發的程序的幫助下,出賬時間由原來的3天縮短到1天,結算時間由原來的5天縮短到2天。

楊春民能獲得工作上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他善於思考的職業精神。他能夠把組織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處處為組織的利益著想。

步步高升是每一個職場中人的願景,也是我們對自己親人和朋友的一個美好祝願。然而,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裏,在以績效作為目標管理的組織裏,現實很殘酷:不換腦袋就換人。人類社會已經步入知識經濟時代,進入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作為職場中人,如果不更新自己的知識體係與思維模式,那麼很快就會跟不上潮流,被社會所淘汰。

先哲笛蘭說過:你最好開始遊泳,否則你就會下沉,因為時代在變。正因為時代是不斷改變的,所以,社會環境、市場環境都不允許我們的工作永遠按著一種模式循環下去,這就需要我們時常換換大腦,進行思考。

思考是人類獨有的能力。我們有認識和發現的能力,還有反應和構思的能力。我們通過思考、感悟和探尋而獲取知識的能力構成和決定著我們工作的結果。

厚言悟語

一名厚道的職員,願意觀察、控製和改變自己的思想,同時仔細探求自己的思想對自己、同事、自己的工作與環境的影響和作用,通過耐心的實踐和調查將因與果聯係起來,利用自己的每一次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經曆和日常發生的瑣事,以此開始思考,作為一種獲取知識的途徑。

俗話說:“隻有努力尋找的人才能找到,大門隻會對敲門的人敞開。”隻有通過耐心、實踐和無止境的思考,讓主動思考為你的工作保駕護航,你才能做得更好。

2、自動自發VS借口連篇——主動執行

⊙高效工作的前提離不開“努力去做”幾個字,而借口往往是執行過程中的一個障礙,借口、悲觀主義和無助感總是相伴而行。無論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這些要素總是會一起出現,它們都會成為執行過程中的阻力。

借口往往是推脫責任和惰於行動的表現。執行是一種命令,在我們的工作中,上級需要的永遠都是我們自動自發的執行,而不是各種各樣的借口。因此,不管怎樣,對於我們而言,自動自發地執行永遠都是第一位的,我們不能有任何的借口。

美西戰爭爆發之時,美國總統必須馬上與古巴的起義軍將領加西亞取得聯絡。加西亞在古巴的大山裏——沒有人知道他的確切位置。可美國總統必須盡快得到他的協助。

有什麼辦法呢?

有人對總統說:“如果有人能夠找到加西亞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是羅文。”

於是總統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將軍的信。至於羅文中尉如何拿了信,用油紙袋包裝好,上了封,放在胸口藏好,又如何坐了4天的船到達古巴,再經過3個星期,徒步穿過危機四伏的島國,終於把那封信送給加西亞——這些細節都不是我們想說的。我們要強調的重點是,美國總統把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羅文,羅文接過信之後並沒有問:“他在什麼地方?”

像羅文中尉這樣的人,我們應該給他立塑像,放在所有的大學裏,以表彰他的精神。年輕人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從書本上學習來的知識,也不僅僅是他人的一些教誨,而是要鑄就一種精神:忠於上級,迅速地行動起來,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務——“把信送給加西亞”。

以上的文字出自阿爾伯特·哈伯德所寫的《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書。這本書首次發表是在1899年,隨後就風靡了整個世界。這本書闡釋的理念,到今天仍然散發出理性的光輝。

這本書之所以能暢銷不衰,正是因為它倡導了這種理念:自動自發地執行,決不找任何借口搪塞或拖延。作為組織的一員,也需要加強這種自動自發的執行精神,對上級的命令立即執行,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務,“把信送給加西亞”。

現代組織,迫切需要具有自動自發的執行精神的好職員,而不是遇事就借口連篇的人。

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在製造著名的V-8汽車時,明確指出要造一個內附8個汽缸的引擎,並指示手下的工程師們馬上著手設計。但其中一個工程師卻認為,要在一個引擎中裝設8個汽缸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對福特說:“天啊,這種設計簡直是天方夜譚!以我多年的經驗來判斷,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我願意和您打賭,如果誰能設計出來,我寧願放棄一年的薪水。”福特先生笑著答應了他的賭約。福特堅信自己的設想:“盡管現在世界上還沒有這種車,但無論如何,我想隻要多搜集一些資訊,並把它們的長處廣泛地加以分析和改進,是完全可以設計和生產出來的。”

後來,其他工程師通過對全世界範圍的汽車引擎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精心設計,結果不但成功設計出8個汽缸的引擎,而且還正式生產出來了。那個工程師對福特先生說:“我願意履行自己的賭約,放棄一年的薪水。”此時,福特先生嚴肅地對他說:“不用了,你可以領走你的薪水,但看來你並不適合在福特公司工作了。”

那個工程師在其他方麵的表現都很不錯,但他僅僅憑借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就妄下結論,而不是自動自發地去執行上級的命令,積極主動地廣泛搜集相關資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像他這樣的人,是很難得到上級的賞識的。

一位曾經在外企工作多年的職員,很有感觸地說道:“外籍上司最不喜歡聽到屬下在接受任務時說‘NO(不)’,而隻愛聽他們說‘YES(是)’。每當有工作要交給屬下處理時,外籍上司都希望屬下愉快地接受,然後說一句:‘OK!我一定會盡快辦好!’或者說:‘OK!我一定會盡最大努力去做!’”

中國組織也一樣,工作中每個人都會碰到上級交代給你任務的情況,這時,你會很自然地想到兩個問題:第一,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需要花費你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時間,你能不能辦,或者應該怎樣去辦?第二,向你布置任務的上級正在等待你表態,等待你給他一個明確的答複,你是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還是對上級說“不”?

你如果經驗豐富,此時你就應該知道如何做才能令上級滿意。就第一個問題而言,你不應考慮過多,不要過多地去想完成這項任務如何困難,更沒有必要現在就擔心一旦完不成會如何,等等。你要牢記“事在人為”的道理和“有誌者事竟成”的箴言,你還要明白你的上級不是初次與你接觸,他對你的能力和水平是了解的,對你能否完成任務,也是心中有數的。因此,你可以直接避開第一個問題,然後盡量用最短的時間來考慮第二個問題,用明朗的態度回答:“好的,我一定完成任務!”這時,你的上級心裏就會有一種滿意感、解脫感,進而還會因為你能為他分擔重任而對你產生謝意和更深的信任。

如果你在接受任務時支支吾吾,猶豫不決,或者認為此項工作難度太大而反問上級怎樣處理時,上級便會感到心中不快;與此同時,對你就會產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印象,如“缺乏自信心”、“不求上進”、“怕負責任”,等等,天長日久,離組織請你另謀高就的日子就不遠了。

厚言悟語

高效工作的前提離不開“努力去做”幾個字,而借口往往是執行過程中的一個障礙,借口、悲觀主義和無助感總是相伴而行。無論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何,這些要素總是會一起出現,它們都會成為執行過程中的阻力。

3、激情四射VS三分幹勁——滿腔熱忱

⊙激情是一種造就卓越的最佳態度。任何一種卓越,其產生的背後都可以找到激情所留下的痕跡。隻要我們端正態度,滿懷激情地去麵對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那麼,我們離卓越就不遠了。

在希臘語中,“激情”被理解為“神在其中”,它很早就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而它的力量也確實如同它的解釋一樣,可以將“不可能”變為“可能”,讓夢想成為現實,甚至能化腐朽為神奇!

在一些成功的組織中,如IBM、美孚石油公司等,從其職員的臉上所洋溢的工作勁頭就能感覺到他們對待工作的激情,這樣的組織才能做大做強。由此可見,組織有沒有激情和組織能否發展是息息相關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現代、海爾、華為等優秀的組織背後,不都是有全體職員那份創業的激情作為其堅強的支柱嗎?商場如戰場,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隻有富有激情的組織才是具有競爭力的組織,而且,這樣的組織往往能在強而有力的執行力的作用下,高效率地創造出輝煌的業績,讓自身在所屬的行業、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現代社會,組織能走多遠,往往是由它所具有的激情來決定的。

組織如此,作為組織成員的職員也更是如此。最優秀的人才應該是對工作充滿激情,並且積極去行動的人,而這樣的人才也正是現代任何一個組織、任何一個組織領導都極其需要的。這樣的職員不僅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出色地完成工作,而且還能帶動其他職員的積極性並且活躍氣氛,讓整個組織在一種團結、上進的良好氛圍中不斷前進。可以說,激情對我們的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楊致遠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後,留校與大衛·費羅一起進行項目研究,於是開始了兩個人的博士課程。

楊致遠和費羅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自動控製軟件,但是不久他們就發現,這個方向已經被幾個公司給壟斷了,發展機會不多,所以他倆都比較煩悶。幸好這時出現了第一個Web網瀏覽器,有了瀏覽器,楊致遠很快就被迷住了,他和費羅製作了各自的主頁,並樂此不疲地天天泡在網上,博士研究工作被放到了一邊。

他們把網絡資料整理成方便的表格,將它命名為“傑裏萬維網向導”(Jerry’sGuideto the World Wide Web),“傑裏”是楊致遠的英文名。

他們共享這一資源,站點名單越來越長,他們將站點分類,當每一類站點太多了的時候,他們便又將類分成子類,雅虎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

1994年底,雅虎很快就成了業界領袖。

楊致遠和費羅雖然為了自己的事業幾乎沒有時間休息,但他們卻很興奮,因為這時,網絡的發展帶來了潛在的商機!

楊致遠托自己在哈佛商學院的同學做了一份翔實的計劃書,然後帶著這份計劃書,到處尋找風險投資者。那時,楊致遠一天隻睡4個小時。

後來楊致遠回憶說:“這項工作很艱苦,但充滿了樂趣。有時我有一種從懸崖上跳下的感覺……不知結局怎樣。我們想用網絡做一切,也許什麼也做不成。但我們不在乎,我們不會失去任何東西。”

正是因為楊致遠擁有了這樣一份對工作的無比熱情,才會如此不知疲憊而且充滿樂趣地去工作,就像楊致遠所說:“人生最大的快樂不是金錢,最讓人感覺良好的是你每天都在改變著世界。每天早晨起來問:‘我起來幹什麼?’然後你就覺得如果你不去工作,雅虎可能就會出問題。我們當年建立的小小網站現在每天都有千百萬人在使用,每當看到這情形,我們就會說一聲:‘哇!’甚至打個寒戰。這真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

正是因為有了楊致遠這樣對事業有著無比激情的人,互聯網的夢想才變為了現實。可以說,正是熱情這台力量強大的發動機才使得一個人甚至一個企業到達勝利的彼岸。

然而,在驚訝於激情所具備的力量時,我們不能不心有所憾,因為在實際工作中,還有太多的人缺乏一種熱忱的工作態度,做事隻有三分幹勁,整日無所事事,虛度時日,不僅無法為組織創造利潤,而且還白白枉費了自己寶貴的年華,到頭來毫無收獲,實在可憐!

充滿激情地、認認真真地去幹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可謂得道。激情,對於每一個平凡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生活姿態,一種對生命曆程完完全全地負起責任來的生活姿態,一種對生命的每一瞬間注入所有動力的生活姿態。

厚言悟語

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激情是邁向成功的不竭的動力之源,一個人正是因為有了激情,才擁有了讓夢想得以實現的巨大力量。

4、緊咬不放VS輕言放棄——堅持不懈

⊙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需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不管想在哪個領域做成什麼事情,一旦認準了目標,就一定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2007年,“不拋棄,不放棄”作為一句經典台詞出現在電視劇《士兵突擊》裏。在這部電視劇裏,許三多從一個不願意當兵的“龜兒子”成長為不願意離開部隊的優秀士兵。當然,成長的過程中,他經曆了很多的辛酸,但他始終堅守著鋼七連“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並用這種信念與真誠感動了身邊的每一位戰友。正因為不拋棄、不放棄,他一人鋪了一個連隊都難以完成的路,在單杠上做了驚人的333個腹部繞杠,在連隊解散後一個人堅持唱連歌,在老A競賽隻剩最後一個名額時始終不拋棄伍六一,在第二次老A選拔時不放棄戰友成才……這一切都深深震撼了每一個觀眾的心靈,許三多終於從連隊的“老末”成長為所有步兵的終極夢想——“兵王”。

當然,這種堅持到底的信念不隻出現在電視劇裏,它也是現代生活中的人們和職場人士不斷征服困難、取得發展的法寶。不管你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也不管你做的是什麼樣的事,隻要放棄了,就沒有成功的機會;而如果堅持不放棄,就會一直擁有成功的希望。

2004年8月16日晚,陳豔青帶著燦爛的笑容站在雅典奧運會的領獎台上領取了女子58公斤級舉重金牌,為中國女舉獲得本屆奧運首枚金牌。對於陳豔青來說,這塊金牌整整遲到了四年。

四年前,在女子舉重58公斤級項目中,陳豔青已經是獨步天下,1998年亞運會,1999年世錦賽,陳豔青都將冠軍穩穩納入自己囊中。2000年7月,陳豔青在奧運選拔賽中,又以總成績242公斤力挫群芳、獨占鼇頭,這個成績,足足比後來的悉尼奧運會這個級別的冠軍成績高出了22.5公斤。

可是就在悉尼奧運名單公布的前夕,一則情報斷送了陳豔青的奧運之路。這則情報說朝鮮有一名選手,雖然沒參加過什麼國際大賽,但在暗中訓練,其總成績也達到了242公斤,和陳豔青不相上下。對於中國女子舉重隊而言,參加奧運會就意味著要去拿金牌,所以舉重隊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取消了女子58公斤級參加悉尼奧運會的資格。陳豔青接受了這一無奈的結果。可是到了最後,這則傳聞卻被證實是假的,陳豔青得知後灰心到了極點,她想不到自己一直為之努力的58公斤舉重比賽,就因為自己沒有參加而將金牌拱手送給了比自己弱許多的對手,她再也無心於自己喜愛的舉重事業,開始陷入事業低穀。2001年,在廣東召開的九運會上,本來是陳豔青再次證明自己實力的舞台,但一枚銅牌使陳豔青心理上最後一道防線淪陷了。

陳豔青離開了自己喜愛的舉重運動,進入蘇州大學讀書,她希望通過讀書來充實自己,來讓自己忘記曾經對奧運金牌的渴望。

但是這個時候,她的教練曹新明卻沒有放棄她。曹新明認為陳豔青是一個有實力而且不可多得的舉重人才,就這麼放棄舉重太可惜了,於是,他開始勸說陳豔青重新出山。但經曆了打擊,內心的隱痛仍在的陳豔青卻說什麼也不同意。

無奈之下,曹新明教練想到了陳豔青的父母,他到陳豔青家裏,希望陳豔青的父母能夠幫助他說服陳豔青重新回到舉重隊。

對於曹教練的誠意,陳豔青的父親十分感動,於是答應幫助勸勸陳豔青。

等陳豔青回到家之後,父親卻不知道怎麼跟陳豔青提重回舉重隊的事,因為他知道路是陳豔青自己走的,至於走得好壞,他這個父親並幫不上什麼忙。所以,在秋天的地裏,他更多的是和陳豔青聊地裏的莊稼,可就是他無意中的一句話,卻點燃了陳豔青內心的希望之火。陳豔青的父親說:“我是個農民,我隻知道再成熟的莊稼,你花費了再多的心血,如果在秋天成熟的時候不收回家,最後的豐收也不可能屬於你。所以女兒,你在舉重訓練上付出那麼多的心血,教練也說你很有潛力和實力,但是你不覺得你的事業就像那秋天的莊稼,雖說是成熟了,可你沒有經過最後的那一道程序,收回自己家裏,你怎麼又能夠說這成熟的豐收是屬於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