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兼施的藝術
1.軟硬兼施是一種策略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我們的職場,不管你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懂得先去犧牲自己的一點兒小利益,暫時地後退,吃點兒小虧,才可能有更大的收獲。就像事例中的若曦一樣,她表麵上與小文結成同盟,形成合作,雖然她是要小文主動“讓路”,這想法並不算光明磊落,甚至有些卑鄙,但辯證地看,要想得到什麼,就要懂得用策略去謀劃,而不是盲目地往前衝,也算是一種職場智慧。
2.接受善意但婉拒幫助
其實職場中人都比較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給周圍人一點兒小恩小惠,關鍵時刻能用得上,有的時候這就跟陷阱差不多,但是我們好像又不好去拒絕,怎麼辦呢?那就接受對方的善意但是婉拒幫助吧,對於一些不痛不癢的事情,還是不要別人幫忙的好,但說聲謝謝總是可以的。
3.清楚地接受幫助
如果你需要幫助,是不是死撐,不尋求幫助,甚至拒絕別人的善意呢?當然不是,但是如果要接受別人的幫助,也要弄清楚,什麼幫助可以接受,什麼樣的幫助不可以接受。
第八節 先人後己的合作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先聽進去的話以及先獲得的印象往往會在我們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別的建議時,就很難改變自己最初的看法了。這種現象很常見,比如我們第一次見到某個人,不喜歡他張揚的個性和不入流的穿著,那麼以後再見他的時候,我們始終會記得這個人個性太張揚,穿衣服太誇張。不管他後來表現得多麼“正常”,我們要改變印象也是很難的,需要一段時間或者一些決定性的事情。
當我們作決策的時候,也很容易受到第一信息的左右,它就像那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在了某個地方,這就叫做沉錨效應。如果我們懂得利用這個效應,那麼我們在需要別人作決策的時候,也可以先發製人,把別人的思維固定在某處,然後讓他根據這個信息來作出我們希望的回應。
舉一個討價還價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效應吧。
買方先開價
一個窮人家裏有一幅名貴的字畫,他的生活非常窘迫,不得已便拿出了這幅字畫,準備賣點兒生活費。
窮人輾轉聯係上了一個收藏家,收藏家看了這幅字畫後,心裏麵就有底了。他認為,這幅字畫最多值三萬元。
那麼窮人打算賣字畫的時候也算計好了,它至少值兩萬元。所以自己打算把它賣到兩萬至兩萬五之間。
分開來看,窮人的心理預期要比收藏家的心理預期低,如果窮人先開口要價,那麼就算他要到自己打算的最高值兩萬五,也能很快把這幅字畫賣出去,因為這個價錢是在收藏家的心理預期之內。
要是收藏家先開口,他可能會說的比三萬低一些,因為他不敢保證窮人會不會往上加價,但他頂多能讓對方加到三萬。
可是現在,窮人和收藏家都不知道對方的心理預期,所以,一場討價還價的博弈就開始了。
由於收藏家認為這幅字畫最多值三萬元,那麼隻要窮人的還價不超過三萬,他就可能接受還價,成交。這個時候,窮人的第一次要價就很重要,如果收藏家開出兩萬五,窮人要價兩萬八,都沒有超過收藏家的預期,那麼收藏家就會接受。如果窮人知足常樂,聽到兩萬五的報價就接受的話,交易還是能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