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限法則,又叫做艾森豪威爾法則,它是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發明的。意思是指,處理事情的時候應該分清楚主次,確定優先做什麼。確定的標準是重要性和緊急性,我們把事情都可以分成五個類型:重要不緊急的、重要緊急的、不重要緊急的、不重要不緊急的、應該刪除的。
在職場中,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能夠學會將事情劃分好,這也是一場任務和時間的合作,如果能把握均衡,在職場中就不會成為“窮忙”一族。
忙得灰飛就是高效率嗎
艾琳幾乎得了“辦公大樓綜合征”,每天一走進辦公大樓就開始頭暈眼花,在電梯中呼吸困難,走到座位上的時候已經感覺自己要爆炸了。因為自從換到了客服部門,她每天幾乎要麵對幾百封電子郵件,要不停地接聽電話,甚至有時候兩個電話一起聽。她每天都要整理出新的客戶意見表,並且及時作出反饋,對於需要重大決策的,還要不斷地跑到樓上找經理……總之,除了忙到抓狂,根本沒有第二個詞能形容艾琳的工作狀態了。
看吧,她一打開電腦,看見那麼多郵件,就焦慮得連手邊的早餐都忘記吃了。機械地點擊,有時候甚至連廣告郵件都會順帶著回複了。
咖啡放冷了也想不起來喝,不知不覺就到中午了,可是郵件還沒有回複一半,下午就要迎來該死的電話高峰期了。邊接電話邊記錄,可是有時候真的會頭昏腦脹,掛了電話就腦子一片空白,根本不記得說過什麼了。
艾琳每天揮舞著她纖瘦的胳膊在忙,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忙些什麼,最可氣的是,每周例會,老板批評的最多的就是她,給她的總結就是:能把事情做完,但不會把事情做好。
這真夠艾琳沮喪的。
其實在職場中,像艾琳這樣忙得灰飛卻還是出力不討好的人比比皆是,他們有幾點大的共同特征:
首先,他們對工作基本沒有什麼規劃,連當天要做什麼都想不好,一切隨性而行。其次,他們每天忙死忙活為老板打工,卻容易因為這樣那樣的失誤被扣工資,滿心抱怨,覺得自己的付出和收獲完全不對等。再次,他們普遍覺得工作時間不夠用,恨不得一天有48個小時,每天都排滿了要做的事情,到家累得不想動,卻還得加班完成遺留下來的工作。最後,他們對於工作的看法總是稀裏糊塗的,能湊合就湊合,有工資比沒工資的好,也不會輕易想著跳槽,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往哪裏跳。
磨刀不誤砍柴工
某個教授給自己的學生上了一堂有意思的課。他在桌子上放了一個裝水的罐子,然後從桌子下麵拿出了一堆鵝卵石,這些鵝卵石的大小剛好能放到罐子裏。
他把鵝卵石一一放到了罐子裏麵,直到達到罐子口,然後問學生:“你們看這個罐子滿了嗎?”
“滿了!”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教授笑了笑,低下頭又從桌子下麵拿出了一袋碎石子,他嘩啦啦地把這些石子倒入罐子裏,一顆也沒有撒出來。他又問:“現在滿了嗎?”
學生們都不作聲了。
教授再次彎下腰,從桌子下麵拿出了一袋沙子,他將沙子慢慢倒入罐子裏麵,還是沒有溢出來。他問道:“這次,罐子滿了嗎?”
“應該滿了。”很多聲音回答道。
誰知道,教授又從桌下拿出了一瓶水,然後把水倒進了那個看似被鵝卵石、碎石頭,沙子填滿了的罐子裏,水沒有溢出來。
做完這些之後,教授問道:“同學們,從這個試驗中,你們悟出了什麼道理?”
有一個學生搶著回答說:“我明白了,不管我們的行程有多忙,工作量有多大,如果肯擠一擠的話,還是可以多做一些事情的。”
教授微笑著說:“這個道理是沒錯,但是今天我想告訴你們的卻很簡單,而且很可能比那個經驗還重要,那就是,如果你不是在最初就把鵝卵石放進去的話,後麵也許永遠都沒機會再把鵝卵石放進罐子裏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事先的安排是多麼重要,在行動之前一定要懂得思考,懂得把問題按照性質分類,然後再按合理的順序去完成,這樣才可能事半功倍。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開始沒有處理,後麵可能再沒時間處理了。
有句老話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花心思作準備並不會浪費你多少時間,就算你起初可能會落後一些,但由於你安排得恰到好處,有計劃地進行,所以你一定能夠在後麵超過那些沒有計劃的人。
那麼究竟該怎樣來計劃呢?那就是我們開頭提到的艾森豪威爾法則了。
艾森豪威爾法則
這個法則本來把事情分成了四類,但這裏為了更好地說明,我們可以分成五類:
A:必須做的事情
B:應該做的事情
C:盡量去做的事情
D:可以委托別人去做的事情
E:可以不做的事情
每天開始工作之前,把今天的任務寫在紙上,然後按照這五個類別來給事情歸類:
A:需要做
B:應該做
C:做了不會錯
D:授權給別人做
E:省略不做
然後,根據歸類,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去做A和B類的事情,就算今天不能完成這些事情,但至少把最值得做的事情做完。